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些重要指示,指明了文藝工作的前進方向及使命擔當。推動包括文藝繁榮在內的文化繁榮,既需要文藝創作者貢獻智慧才華,也需要文藝批評者發揮重要作用,以批評來促進創作,以批評來引領文藝攀登高峰。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助力文化繁榮發展。
一、緊緊抓住“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民”都有過精辟論述。從馬克思、恩格斯呼吁工人階級的斗爭生活“應當在現實主義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到列寧希望文藝“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從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到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一道光彩奪目的霞光,散發出耀眼的真理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他強調,“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文藝的根本宗旨也是為人民創作”,“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耙匀嗣駷橹行摹钡乃枷耄U明了新時代文藝領域面臨的新態勢、新情況和新問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文藝和如何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等一系列問題。這一思想,將時代主題、歷史方位和當前文藝工作的實際情況高度結合了起來,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現實性。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更加密切了文藝同人民的聯系,進一步明確了人民在文藝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耙匀嗣駷橹行摹钡睦砟睿盐乃嚨姆较騿栴}與文藝的內在動力問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對文藝事業發展的闡釋力、推動力更為強勁,為我們審視與評價新時代文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當下紛繁蕪雜的文藝作品,判斷其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看人民有沒有成為其表現的對象、主體和歸宿,就是要看其有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能不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二、牢固構筑“中國精神”這個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多次提到“中國精神”,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爸袊瘛?,是中華民族經過血與火的淬煉后積淀下來的思想精髓,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與走向繁榮富強的不竭動力?!爸袊瘛保呀洺蔀樾聲r代中國特色文藝批評話語體系不可或缺的成分和關鍵詞。
不可否認,學習借鑒西方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范式,對我國現代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從上世紀末以來,我們在學習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理論時,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出現了“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東施效顰”等現象。一些文藝工作者在接受西方文藝理論時,囫圇吞棗、食洋不化,不顧中國的現實土壤,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由于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際,甚至無視中國自身國情和現實語境,這些外來理論很難有效地運用到具體的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實踐中。在這種情況下,強調“中國精神”是十分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高度,從時代要求、文化傳統、愛國主義、真善美追求、洋為中用、開拓創新等多個方面,厘清了“中國精神”的理論內涵與重要意義,既堅持了唯物史觀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了新時代的特色,這就使新時代的文藝批評在精神追求上達到了新的境界和層次。
發展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離不開學習借鑒,但我們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理論來代替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不能盲目地用西方學說來指導中國的文藝實踐,而是要結合中國的文藝現實與傳統文脈,不斷展現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三、深刻把握“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典型人物形象同藝術價值的關系,強調“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與文藝作品和時代藝術的“高度”是成正比的,同時明確了典型化的方法與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提煉生活”要“以高于生活的標準”來進行處理,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這樣才能塑造出具有突出生命力的典型,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文藝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重要思想,為我們評判新時代文藝精品提供了美學遵循。
文藝作品只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堅持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創作出某種“典型”。我們可以從涉及文藝作品思想主題與審美內涵的“時代”“人民”“精神”與“原創”“審美”“化育”等六個維度,來認識典型化與精品創作的原則、方法與路徑。這就要求文藝作品應該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體現時代精神,能夠深刻把握個體、民族、國家命運;能夠從人民的豐富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能夠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應該肯定和贊揚什么,應該反對和否定什么;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能夠感情充沛、筆觸生動、旋律優美、形象感人,達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能夠鑄造靈魂,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以上六個維度深刻表明,文藝精品的形成與“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密切相關,是我們理解與把握“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的重要標準。
四、堅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原則
“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比绻麤]有一定之規、沒有一以貫之的遵循和依據,文藝批評就會喪失立場、東搖西晃、不知所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斑\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既是提出一種新的文藝批評的標準與方法,同時也是對提高文藝批評水平的殷切呼吁和期許。
當前,受互聯網技術、新媒體和市場化等影響,文藝創作與傳播方式,以及人民的審美要求、消費與接受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一些文藝批評存在“庸俗吹捧”、“阿諛奉承”、“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等問題,文藝消費領域也出現拜金主義、快餐式消費等不良傾向。面對文藝批評存在精神缺失,批評原則和標準混亂,一切“唯市場馬首是瞻”等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文藝消費與接受要能夠提高人民的審美品位與審美水平,文藝批評要敢于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表明態度,敢于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亮明立場。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評,我們的文藝作品才能越來越好?;趯ξ乃嚴碚撆c批評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的美學的”批評原則基礎上,增加“人民的”和“藝術的”兩條,既觸及批評的立場,又關涉批評的專業性,在文藝的審美與評判上把“人民”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符合當下開展文藝批評的現實需要,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為發展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應立足于當下文藝創作與批評實踐,直面現實與問題,積極進行理論開拓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和促進新時代文藝創作與批評健康發展。
(執筆:姜春、董學文)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