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绷暯娇倳浀闹匾撌?,深刻揭示了科技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聯,科學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戰略支撐,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和當今世界科技關鍵作用的深刻把握。
一、深刻認識科技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笨萍棘F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內在動力和可靠支撐,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世界發展歷程來看,現代化的概念發軔于工業革命,現代化過程就是科技發展并擴散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在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引領帶動下,全球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多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的疊加。每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形成新的經濟部門并被經濟社會活動充分消化吸收后,這一輪現代化基本完成。從我國發展歷程來看,科技現代化是從科技落后到科技領先的發展過程,是幾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目標。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技現代化始終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動力??萍际且粋€國家、一個民族邁向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引擎?,F代化的重要基礎是經濟現代化,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人類現代化歸根到底是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歷史和實踐證明,誰能夠占領科技制高點,誰就能在現代化發展中走在前列。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強大科技支撐。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增強發展新動力新活力。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可靠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國國情的鮮明特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不僅需要尖端技術,也需要其他各種各樣的科技供給。我國既要解決“卡脖子”技術,也要擴大比例、拓展渠道、創新機制,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依靠科技推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強調科技創新的目標轉向多元使命驅動和更加關注人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厚植物質技術基礎,增強文化自信,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以科技現代化推進綠色發展、資源能源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以科技創新支撐國家發展與安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二、科技現代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科技現代化既是過程,也是目標,是一個動態演進的概念,其內涵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當前,科技現代化的時代內涵愈發豐富而深刻,集中體現在治理體系、能力水平、主體要素、開放合作等方面。
完善高效的科技治理體系。完善高效的科技治理體系是實現科技現代化的重要前提??萍棘F代化要求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同時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科技創新治理的積極性,探索形成多元化科技創新治理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和顯著成效,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決策咨詢制度有效運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地實施,科研人員負擔持續減輕。科技大監督格局基本構建,學風作風明顯好轉,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取得新進展。創新文化逐步繁榮,全社會鼓勵、支持、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初步形成。按照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為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面向科技現代化的時代要求,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科技治理體系建設,包括加強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協同機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等。
引領前沿發展的科技水平。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是實現科技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萍棘F代化要求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掌握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大部分領域從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跟跑達到并跑,少數領域實現領跑,并不斷擴大處于領跑地位的領域范圍。當前,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2年第十一位。通過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組織重大基礎研究任務,我國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人工智能、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等前沿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訪火、人造太陽、北斗導航、萬米海試等重大突破讓我國在深空、深海、深藍等領域牢牢占據科技制高點。高端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國產C919大飛機實現市場化運營,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新能源汽車、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術有力推動“中國制造”邁向更高水平。面向科技現代化的時代要求,需要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更好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協同高效的科研力量。高端科技主體要素是實現科技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萍棘F代化要求我國培育類型豐富、形態多元、層次鮮明的科技創新主體,匯聚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水平領先的科技創新要素,通過促進科技創新主體的統籌協同與科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能力的突破和效益的提升。當前,我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初見成效,國家科研能力體系實現重塑,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凸顯。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高,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日益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4.9萬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約45萬家,683家企業進入2021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研發人員總量由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已突破3萬億,達到30782.9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4%。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揮重要作用。13.3萬套大型科學儀器和85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納入開放共享網絡。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167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構成了基礎條件平臺體系,科技資源對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支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面向科技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主體要素的建設培育,強化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優化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提升科技投入產出效益,優化科技人才隊伍結構等。
開放合作的創新環境。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實現科技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萍棘F代化要求我國具有較強的塑造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的能力、開展科技開放合作的能力以及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國不斷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布局。目前,我國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署116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與有關國家建立十大創新對話機制,與非洲、東盟、拉美等建立七大科技伙伴計劃。主動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工作。參與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同5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聯合資助科研項目。面向科技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我國需要進一步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創新生態。
三、以科技現代化建設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堅持科技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必須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從體制機制、創新能力、主體資源、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圍繞建設科技現代化深化改革,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培育高質量的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型龍頭企業的作用,把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要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建立部門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政策制定協商和執行方面的交流溝通,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完善科技決策機制,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要健全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機制,完善創新聯合體建設制度和政策,解決好產學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新形勢下,建設科技現代化要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要加強基礎研究,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支持方式和評價機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和穩定支持力度。要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以基礎零部件、基礎軟硬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為突破口,夯實基礎技術能力。瞄準制造業、農業等領域,攻克重點領域技術瓶頸,實現自主可控,加強前沿技術儲備。
凝聚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合力,有序組織各類創新資源。進一步明確各類創新主體的分工、定位和作用,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協同創新合力。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企業創新政策體系,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建立科技、教育、產業、人才等各類創新資源的統籌協調機制,促進投入來源多元化,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力量,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要把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結合,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建設科技現代化事業中來。
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打造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積極參與和構建多邊科技合作機制,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拓展民間科技合作的領域和空間。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加快啟動我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構建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體系,提高國際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學研究任務和大科學工程實施中的參與度。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