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

來源:《紅旗文稿》2023/19 作者:董偉俊 2023-10-13 11:19:32

  在黑龍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绷暯娇倳浀闹匾v話,為新時代新征程東北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東北要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積極履職盡責,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深刻認識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的重大意義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東北考察,每次必講“三農”問題、必講糧食安全。東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農業生產條件好,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大豆和粳稻主產區。在這次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特別是糧食安全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明確要求“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充分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的戰略遠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糧食需求仍將剛性增長,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受氣候、耕地、水資源、人口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需要進一步優化糧食供給結構,拓展糧食供給來源,提高糧食供給質量。東北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1/4,商品糧占全國1/3,糧食調出量占全國40%,大豆產量占全國50%以上。2010-2022年間,東北三省糧食增產8001.5萬噸,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6.9%,是國家最穩固、最可靠、最堅實的“大糧倉”。新時代新征程上,東北要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就要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努力在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讓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一個國家只有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有能力掌控和維護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且有許多新特點的關鍵時期,來自外部的遏制打壓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地緣政治沖突加劇,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糧食已經成為各國博弈的重要籌碼,成為“卡脖子”的戰略武器。只有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足夠底氣和戰略主動應對風險挑戰、推進強國建設。東北農業資源富集、生產條件優越、技術水平先進,實現糧食持續增產具有明顯優勢和潛力。東北三省現有耕地面積4.48億畝,占全國的23.4%,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機械裝備先進,農業規模經營領先全國。新時代新征程上,東北地區有能力、有底氣在糧食生產全過程中挖潛擴能,為全國糧食產能水平不斷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更好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v觀世界強國,基本都有強大的農業作支撐,都有能力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農業強省是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建成農業強國必須依靠更多的、各具特色的農業強省來支撐。東北農業發展基礎好、潛力大,一些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加快率先建成農業強省有基礎、有實力、有底氣、有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抓住耕地、種子兩個關鍵,對接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快推進良田建設、種業振興、科技創新、裝備保障等要素協同發力,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打造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更好服務農業強國建設。

  二、深刻把握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的基本要求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也是一項光榮、長期、艱巨的使命任務。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推動糧食安全穩步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躍升。

  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關鍵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捌綍r能產得出、供得足”。要堅持農業優先發展,將糧食穩產保供作為財政資金優先保障領域,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加大糧食生產資金投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東北率先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同步擴大黑土地保護實施范圍,分類強化綜合治理,配套實施河湖連通、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工程,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構建適應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大力增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必須大力增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確保在“極端情況下能頂得上、靠得住”。要不斷鞏固和加強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提高綠色儲糧設備和技術應用水平,改革完善糧食儲備調控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糧食儲備“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實現更高水平糧食供需動態平衡。進一步強化糧食產銷合作關系,提高省際糧食流通組織化程度,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的“大糧食”“大流通”格局。不斷完善糧食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著眼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過程,推動糧食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協作,加強精準調控和預期管理,提高防范和應對糧食風險的能力。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是糧食安全觀在新時代的豐富和發展。踐行大食物觀,要在確保糧食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潛力,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將食物獲取途徑從耕地資源拓展到整個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森林、草原、海洋資源,加快生物技術在農食領域的應用,形成多元化的食物來源結構,顯著提高東北地區食物供給潛能,增強各類資源在保障食物供給安全中的作用,穩定各類食物供求平衡。順應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協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快“糧-食”“肉-食”“奶-乳”等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增加食物供給種類,提高食物產品構成的多元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在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中展現黑龍江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黑龍江、關注黑土地,要求黑龍江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的“壓艙石”。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牢牢把握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的戰略定位,把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擺上更加突出位置,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實現“藏糧于地”。堅持黑土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一體保護,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確??偭坎粶p少、功能不退化、質量有提升、產能可持續。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利用好黑土耕地,實行黨政同責,終身追責;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深入實施“5+2”田長制,全面加大對黑土地違法違規問題執法力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良田糧用,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實施地力提升工程,落實保護性耕作、施用有機肥及深松整地等肥沃耕作層構建的農藝措施,因地制宜推廣“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繼續加大耕地輪作試點,培肥地力。持續推進水土保持,堅持水土保持與耕作、生物措施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持續加強鹽堿地、坡耕地、風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推進綠色生產方式,持續實施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統籌推進秸稈綜合處理和畜禽糞肥還田利用,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農膜等回收處理,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推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做到“藏糧于技”。堅持把科技創新貫穿農業產業鏈和生產周期全過程,聚焦全產業鏈“卡脖子”問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推進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推進種業自主創新,聚焦大豆、水稻、玉米等品種,強化良種攻關、繁育和推廣,加快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加快推進“數字+生物+農業”深度融合,集成推廣糧食高產高效技術,全面提升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糧作物單產。強化糧食減損技術應用,降低糧食生產田間損失率,提升農業生產抗災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糧食穩產保供作用,探索建立健全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機制,圍繞農業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優化配置科技創新力量,共享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加快農業裝備改造升級,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先進農機創制應用,加快高端智能農機研發推廣,創建高端智能農機推廣應用先導區。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改善農業生產設施條件。

  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拓展有效供給。統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食物供求結構性矛盾,不斷強化食物空間拓展、資源拓展、產業拓展,優化食物供給結構,打造“黑土優品”系列品牌,把農業建成大產業,把黑龍江建設成為國家穩定可靠的大食物供給基地。調整優化生產布局,統籌規劃省域國土空間資源,充分利用物種間資源互補的特點,大力推進低碳、可持續和營養型農業發展,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產業、現代畜牧業、林下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冷水魚產業、食用菌產業、生物農業等。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預制菜等產業,全方位、多途徑有序開發食物資源,增強食物供給能力。強化生物科技有效賦能,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加快生物技術在農食領域應用,利用生物育種、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生物技術對傳統產業升級再造,開發地域性與功能性食物資源,建設過程可控、產量安全更有保障的細胞工廠,打造工業化農業。建設踐行大食物觀“載體”,重點建設國家粳稻口糧戰略保障基地、玉米優質糧源生產基地、大豆油料作物供應基地、中高端肉蛋奶生產基地、生態森林食品供應基地、寒地果蔬生產基地、冷水魚產品供應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防災應急食品戰略基地,當好國家糧食等食物統籌調劑的“供應地”。

  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擴大規模經營。堅持把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增長點和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突出標志,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生產引入銜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的種糧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創新生產服務方式,深化墾地合作共建,更好發揮北大荒集團“三大一航母”作用,重點培育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技術承包、專業化服務等形式,實施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整省推進,創新優化新型生產關系,提高糧食生產技術到位率和單產水平,實現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ㄗ髡撸汉邶埥∩鐣茖W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 劍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13898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