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來源:《紅旗文稿》2023/19 作者:楊正權 2023-10-13 11:19:3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

  一、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秉h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從2012年至2021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累計下降約26.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由61.7%提高到84.9%,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但必須清醒看到,“三廢”達標排放、土壤重金屬超標、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黑臭水體治理等環境污染整治任務仍然十分嚴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確保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精準實施季節性差異化管控措施,提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根除重污染天氣,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打好凈水保衛戰,推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水源地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強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強化入河(湖、海)排污管理。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堅決打贏凈土保衛戰,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種養業污染防治力度,科學施用化肥農藥,凈化農村居民生活環境。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加強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通過打好三大攻堅戰,打造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良好生態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二、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45.5%增長到53.3%,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9.4%提升到15.1%,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但也要看到,“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仍然沒有根本改變,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才剛起步。針對這一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p>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是核心,全面是關鍵,轉型是要害。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綠色低碳為抓手,以綠色生產消費為動力,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削減過剩和落后產能,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高效農業和先進制造業。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立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培育綠色生活方式,開展全民綠色行動,推動人民生活方式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三、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生命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秉h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了。但必須清醒看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堿化、湖泊濕地面積不斷縮小等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系統要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要樹立系統保護治理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治理生態環境,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空間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懲治、預防與恢復并舉的制度規范體系,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生活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

  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我國認真兌現承諾,體現大國擔當,從2012年到2021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全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68.5%降至56.0%,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提升到25.5%,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6.6%。但應清醒看到,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擔當不足,全球經濟“綠色復蘇”信心不足,環境發展南北差距不斷拉大,國際社會期待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領導者角色。面對國內外形勢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深刻和系統經濟社會變革。要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創建低碳省區、城市、城鎮、產業園區、社區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行業、企業率先達峰。妥善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實現“雙碳”承諾的目標要堅定不移,實現目標的路徑、方式、節奏和力度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作主,堅決反對氣候變化問題政治工具化。積極履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和清潔美麗世界,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攜手各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穩步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用實際行動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生命共同體和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五、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生態環境安全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切實維護生態安全、核與輻射安全等,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創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奇跡。但還要看到,當前我國美麗中國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守牢安全底線是美麗中國建設行的必然要求。

  要守住經濟發展的安全底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發展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守住環境保護的底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及時妥善處置環境突發事件,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確保萬無一失。爭當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引領者,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認真履行國際公約,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咐蚊利愔袊ㄔO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深入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當好生態環境衛士。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通過守牢美麗中國建設的安全底線,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讓美麗中國建設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六、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

  建立最嚴格的制度體系和最嚴密法治體系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定了幾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民法典確立民事活動的“綠色原則”,刑法完善了“污染環境罪”等相關規定,形成“1+N+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相關法律達30余部,保障美麗中國建設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但生態文明法治和政策體系不系統、不完整、不全面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仍然存在法律法規和政策盲點,無法滿足美麗中國建設的需求,針對這一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p>

  美麗中國建設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科學的政策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要強化法治保障,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立法,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修訂,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健全“雙碳”標準,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強科技支撐,進行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構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探索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以出讓、轉讓、抵押、入股等方式進入市場交易,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健康發展。同時,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隊伍。通過不斷健全政策和法治體系,為美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

  新時代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六項重大任務”,扎實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就一定能夠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書寫出更加燦爛奪目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作者: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孫 劍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13895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