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開放包容

來源:《紅旗文稿》2023/18 作者:馬文鋒 2023-09-27 17:08:2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绷暯娇倳浀闹匾v話,為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品質,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明的繁榮進步離不開開放包容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秉持開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我們就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偉大畫卷。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開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開放包容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河南殷墟被譽為“人類東方最早的檔案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四川三星堆遺址是在與其他地區偉大文明的碰撞、融合、交流中,形成了高度發達的獨特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毕襁@樣展現古代文明多樣性和開放性的遺址,在中國大地不勝枚舉。近代以來,從“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證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

  二、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卑菪?,生發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顯示出不可阻擋的文明張力。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開放包容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蔽覈墙y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演進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個“共同”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了堅實的歷史基礎、文明基礎和群眾基礎。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而枝繁葉茂。

  開放包容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我國是一個多宗教并存的國家。兩千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后傳入中國,門類繁多、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在我國也有漫長的歷史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地看,宗教同所在社會相適應是宗教生存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要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充實時代內涵?!碑a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同中國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我國宗教無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深深嵌入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深深融入社會生活,多元并存、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開放包容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對世界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對待不同文明自古就有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民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并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了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三、以“開放包容”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擔負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堅持“兩個結合”,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奔ぐl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時代化才能充滿生機。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正是把握這一真諦,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會往前走,還會有很多新的理論、新的發展?!蓖七M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根本途徑就是堅持和運用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賡續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進一步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堅強支撐,推動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進一步發生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作者:寧夏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88909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