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來源:《紅旗文稿》2023/18 作者:楊臨萍 2023-09-27 16:45:2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一、深刻認識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做好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人民法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繪出美麗中國更好更新畫卷。

  美麗中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基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人民法院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的美麗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

  美麗中國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由高速、粗放增長轉變為高質量、集約型發展,關鍵是要實現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綠色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人民法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互為基礎、互為目標、相互協調的關系,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找準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和保護環境之間的平衡點,注重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底氣和質量成色。

  美麗中國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最重要內容之一。新時代十年來,黨領導人民集中攻克了老百姓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法院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司法裁判回應民生關切,保障人民群眾在健康、舒適、優美生態環境中生存發展的權利,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麗中國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大自然給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氣、水、食物和能源等豐富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和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人民法院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主動參與并努力引領國際環境治理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不斷增強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司法智慧、中國司法方案、中國司法力量。

  二、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環境司法大會致賀信中指出,“中國持續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積累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對人民法院環境司法工作給予肯定和勉勵。新時代十年來,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審理了一批標志性案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加強環境司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落實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各項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服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人民法院依法嚴懲偷排廢水,跨域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突出犯罪,加大對重點區域海域污染案件審理力度。依法審理涉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環境污染風險防控等案件,圍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充分運用司法手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嚴格公正司法助力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促進綠水青山“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同步提升,切實回應人民群眾對更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上海“洋垃圾”案,泰州“天價”水污染案、長江航運船舶偷排含油污水案等典型案件,讓守護環境權益的法律條文變為鮮活司法實踐。

  服務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引發的企業改制、整合、破產等案件,支持和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動能,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依法審理涉耕地、黑土地、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案件,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助推全面節約戰略深入實施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依法審理新業態新模式生產服務消費糾紛案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福建法院探索“生態司法+救助保險”機制,山東法院探索“綠色執行”,浙江法院在破產重整案中設置“環保承諾”投資條件,等等。這些典型案例的順利審理,有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服務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引進、釋放、丟棄外來入侵物種等涉物種、遺傳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案件,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國家戰略。尊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內在規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依法保障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順利實施,推動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加大生態系統司法保護和修復力度,推動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云南“綠孔雀預防性保護”案,四川“五小葉槭保護”案,江蘇“非法捕撈長江鰻魚苗”案等重大案件的審理,明確宣示維護生物安全的鮮明司法導向。

  服務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煤炭資源利用、電源結構調整、可再生能源發展等案件,服務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促進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遵循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要求,發布司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指導意見,助力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持續落實。堅持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依法審理節能減排、低碳技術、碳交易、綠色金融等相關案件,促進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司法應對。浙江法院審理“年檢神器”案,甘肅法院審理“棄風棄光”案,四川法院建立“綠色金融訴源治理工作站”,江蘇、上海、福建法院簽訂保護海洋“藍碳”資源框架協議,以務實舉措促進減排降碳。

  服務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國家安全是保障國泰民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人民法院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依法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核與輻射安全等,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樹牢底線思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筑牢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生物安全、糧食、能源資源安全司法屏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堅持把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預警和防控意識,助力夯實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安全根基。

  服務健全美麗中國法治保障體系。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人民法院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纂等工作,推動民法典確立綠色原則,為科學立法提供司法智慧和實踐經驗,推動健全美麗中國法治保障體系。出臺服務保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貫徹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指導意見等18部司法政策,積極推動長江、黃河、青藏高原等重要區域協同立法,構建高質量協同治理機制。制定懲罰性賠償、環境侵權、環境證據規則等25件司法解釋,適用預防性、恢復性、懲罰性等多元化司法措施和公益訴訟制度,及時有力保護生態環境。發布涉生物多樣性、環境公益訴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35個專題指導性案例和34批369件環境資源類典型案例,創新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碳匯認購等多元化環境司法措施,不斷完善環境資源法律適用規則體系。出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資源案例》,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庫中國環境司法板塊發布四批45件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和6部年度報告,用案例這一世界各國都“聽得懂的語言”展示中國環境司法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

  三、深入分析新形勢新任務,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人民法院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時代新征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司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新篇章。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人民法院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進一步激發做好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的強大動力。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環境資源審判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要緊緊依靠黨委領導,自覺主動融入國家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各方合力,創造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良好環境。

  全面樹立現代化環境司法理念。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人民法院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審判自覺,努力開創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新局面。要堅持能動司法,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做實做深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努力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和生態效果有機統一。要全面樹立人民至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保護等現代化環境司法理念,以環境司法理念現代化統領、引導、促進環境資源審判各項工作現代化,以現代化環境司法理念服務保障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嚴格貫徹最嚴法治觀要求。必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人民法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傳承“仁愛萬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國外生態環境法治有益成果,織密織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深層次問題。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罪刑法定、罪當其罰、全面賠償、損害擔責等各項原則,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責任,使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成為“長出牙齒”的嚴規鐵律。要加快環境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創新和制度供給,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扎實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當前,全國法院共有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審判組織2776個,中國特色環境資源審判體系基本建成。人民法院要深入推進專門化審判機構的實質化運行,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三合一”歸口,整合發揮環境資源刑事審判的懲治和教育功能,民事審判的救濟和修復功能,行政審判的監督和預防功能,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之治”。要貫徹落實系統治理要求,探索建立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集中管轄機制,破解生態環境領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的難題。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司法治理體系。要注重人才培養,善用“外腦”助力,鍛造一支專業化、復合型、高水平環境資源審判隊伍。

  系統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人民法院要主動對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流域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強化跨域司法協作。要積極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行政主管機關溝通,健全聯席會議、案情通報、線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機制,注重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多元共治,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以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為契機,打造環境司法普法宣傳品牌,充分運用庭審直播、巡回審判、案例發布等司法公開機制,生動闡釋“小案件大道理”,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動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持續深化環境司法國際交流合作。中國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人民法院要緊跟時代、放眼世界,主動參與并努力引領國際環境治理規則制定,在世界環境司法大會《昆明宣言》明確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原則,損害擔責原則“三大法治原則”,預防性、恢復性司法措施、公益訴訟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四項司法舉措”,以及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三個工作著力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導形成環境司法國際共識,達成國際環境司法“最大公約數”,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司法治理體系貢獻中國環境司法智慧。要不斷拓展國際環境司法合作領域,深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節能減排、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司法交流合作,提升中國環境司法國際影響力。要重視環境司法案例的國際化傳播,充分運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等國際交流平臺,擴大宣傳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和年度工作報告,以精彩生動的法治故事傳播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中國聲音”。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88658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