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7日至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分析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即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這“五個重大關系”。
一、深刻理解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的重要論述高度契合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新發展階段,準確領會和牢牢把握“五個重大關系”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對于我們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是新發展階段推動我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亟待保護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始終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居住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協調好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三大任務,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只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才能確保新時代我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行穩致遠。
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是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國內外形勢,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偉大成就,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強調制度建設,強調以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極大提高了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為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和推行綠色發展方式變得刻不容緩,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長效動能。
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集中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來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厚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主動性,將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要有全球視野,重視國際合作,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運用系統觀念統籌謀劃全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力量,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二、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的重點任務
“五個重大關系”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只有高水平保護生態環境才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只有將重點攻堅與協同治理相結合才能實現標本兼治,只有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才能實現因時因地制宜和分區分類施策,只有將外部約束與內生動力統籌考慮才能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的驅動機制,只有將著眼全球的“雙碳”承諾與立足國情的自主行動緊密結合,才能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需要把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指引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是兼容并行且互動互促的關系。新發展階段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保護作為支撐。高水平保護不是不謀發展,而是要推動發展的綠色轉型,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通過持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布局,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等,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的生命力與持久力。通過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轉型升級,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需要理解優先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與協同推進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新時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思想,統籌考慮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堅持系統觀念還意味著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一方面,建立健全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和分區管控體系,持續深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堅持陸海統籌、區域聯動、部門協作,推進全國區域、流域層面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共享、聯合監測、共同執法、應急聯動,構建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格局;以流域、區域、城鄉為單元,推動跨越行政區邊界的生態廊道建設,增強全國生態網絡聯通性,構建多層級、多尺度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另一方面,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點攻堅影響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重點關注和優先解決與人民生活切實聯系的、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需要統籌考慮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與尊重自然規律的辯證關系。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方式有機結合。要立足我國國情特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和地方的自然稟賦,科學評估生態環境基底,探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最佳方案,以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對具有較強的自我維持和恢復能力的生態區域,要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保護方針,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沙則沙、宜荒則荒,按照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預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對于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問題突出和歷史欠賬較多的地區,應采取適度人工修復措施,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盡快遏制生態環境退化趨勢,提升生態環境修復效能,維持生態系統可持續性。通過科學的評估和分區,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既順應自然規律,又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
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需要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中強調法律制度約束作用和社會主體自覺行動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一方面,要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督察及執法能力建設,通過構建事前預防、過程監督、事后追責的生態保護機制和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監督評估,切實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監管力度;建立和落實多元化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常態化約束。另一方面,要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參與意識,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通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加快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增強人民群眾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推動全體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將建設美麗中國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要求精準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全球責任共擔和堅持自主行動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我國各地資源稟賦、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降碳潛力不盡相同,在實施“雙碳”行動上,要充分考慮全國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策略,不搞“一刀切”。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循序漸進的方案、穩步推進的行動,把握好適合我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基本國情的降碳節奏和力度,通盤謀劃,先立后破,在降碳的同時確保我國社會生產生活安全有序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要始終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五大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通過不斷擴大綠色清潔能源供給,大力降低高碳排放能源消耗,推動我國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邁上新臺階。
建設生態文明,事關全國人民福祉和中華民族未來,也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需要我們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個重大關系”論述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始終把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作者: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