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文化血脈 建設現代文明

來源:《紅旗文稿》2023/17 作者:歐陽雪梅 2023-09-13 15:50:38

  今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運用大歷史觀,深刻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精辟闡釋了“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深刻回答了關于“第二個結合”的一系列基本問題,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充盈著中華文化獨特氣韻的光輝文獻,講話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是新時代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動綱領。

  一、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薄肮拧迸c“今”、“傳統”與“現代”,一直是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毛澤東同志早就提出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文化傳承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諸多重要元素,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這些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并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的原因,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蓖苿游幕睒s,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客觀、科學、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只有全面地繼承中華文明的優秀遺產,了解中華古代文明,古為今用,才能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在“兩個結合”中鑄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強調“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這個重大判斷,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創新理論的“根”的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文明顯現出強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在交流互鑒、博采眾長中不斷發展豐富自身、饋贈他者,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因此被尊稱為“禮義之邦”、“文明國度”。但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發生,現代化進程也先從西方國家發軔,形塑了世界格局,發展了西方文明。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中華民族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文化遭到蔑視和否定,漢代以來所形成的東學西漸的文明傳播和文化影響被強勁的歐風美雨所遮蔽和掩蓋。中華古代文明必須實現現代轉型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必然。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敖Y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暗诙€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這是重大的理論創新,科學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基礎問題,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內涵和實踐途徑,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時代價值,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結合”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從賦予“實事求是”以新內涵,闡明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到用“小康社會”描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目標;再到新時代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無不凸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的文化創新形態。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將改革進行到底,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從“萬物并育”“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從“天下情懷”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昭示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相成就。一方面,讓誕生于歐洲、體現西方文明思維與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彰顯中國精氣神,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在中國牢牢扎根;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真理激活了中華文明基因,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實現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

  三、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歷史必然。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創造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特征,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要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善于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提煉升華,讓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的文明滋養和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化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印記,經濟社會發展根本上決定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樣態。人們在文化上的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自身的力量,更來自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現實感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蔽覀儓猿肿咦约旱穆?,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文化自信所強烈傳遞出來的,一方面是對中國在近代以來歷經西方列強百年侵略、壓迫所殘存的民族自卑、文化自卑情結的“解扣”,強化民族精神獨立性,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強作為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在價值信念的堅定性,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自覺意識。文化自信反映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進程中積極進取的精神氣質。精神上的獨立與自主是任何民族與國家走向強盛與繁榮的應有之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熔鑄古今、匯通中西,不斷培養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放包容既表達了中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開放胸懷,也傳遞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時的積極姿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敝腥A文明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滄桑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始終以廣闊胸懷接納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將之融入自身,不斷進行消化、融合與創新。今天,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們要以世界眼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汲取人類文明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創造出凝聚中華文化精髓、映照中國人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世界進步潮流相融合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面對西方“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的濫調和熱衷于以文化價值觀劃線站隊,我們要不斷拓寬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交流互鑒的多元渠道,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在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歷程中奏響世界文明更加絢爛的華美樂章。

  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思路、話語、機制、形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了文化坐標、精神旗幟,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生成,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塑造的中華民族精神風貌、道德倫理與思想價值的綜合呈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文化價值和文明理念上超越了西方現代化道路,樹立的是社會主義文化旗幟,弘揚的是社會主義文明,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60704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