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所謂“必由之路”,是指為達成目標必定要經過的道路,側重強調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規律、必須遵守的原則。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指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堅持的基本原則和必然途徑,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從革命、建設、改革到新時代實踐不斷取得偉大成就的成功之路。將“兩個結合”明確為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因為“兩個結合”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良性互動關系,既蘊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中國式現代化輝煌成就的實踐經驗,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回答新的時代課題、把握時代變化、引領時代進程所具有的歷史自覺、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
一、“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茖W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得以生生不息、蓬勃生長的基因密碼,也是馬克思主義汲取營養、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的重要條件?!皟蓚€結合”指明了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揭示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常青的奧妙所在。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它以開放的姿態借鑒世界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同時沿著自己特有的文明軌跡和歷史邏輯發展而生生不息。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的產物,其理論本身帶有普遍性價值,但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馬克思主義如何才能成為指導中國社會實踐的理論依據,并且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形成新的理論成果呢?最為關鍵是要實現理論自身所具有的客觀真理性、普遍有效性,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相結合,進而在中國創造性地發展自己的創新形態。這一創新形態既要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新,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又要不斷通過實踐為社會變革提供思想動力和理論指導,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開放性。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兩個結合”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實現“兩個結合”之“根”?!皟蓚€結合”正是“魂根”的高度結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邏輯和必然規律。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實踐者和創新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弘揚者和創新者?!皟蓚€結合”既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與內在規律的指導原則,也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徑。100多年來,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用中華文明詮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使之煥發出蓬勃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不是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搬硬套進行語義上的“互換”“拼盤”,而是要在理念價值上實現“契合”“融通”,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成為解決其拓展空間創新發展的中華民族形態;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實踐形態;成為引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互釋和融合的敘事形態;成為從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運用創新理論指導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形態。
二、“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黨的百年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第一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現實和實踐等特點,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形成了中國革命建設的路線、戰略和策略的過程。它所解決的是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問題,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不同時期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探索出適合不同時期中國國情的中國道路。
“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馬克思主義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華文明深厚歷史積淀上開辟和發展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厚文化沃土。中國共產黨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史,充分認識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根據時代需要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內生動力。“第二個結合”闡明了“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的歷史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過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經驗總結。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同中國實際、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他率先垂范、做出典范。譬如,他對出自《漢書》的“實事求是”作出新的闡釋,使之成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鄧小平同志也為我們如何實現“第二個結合”提供了范本。他借用“小康”這個富有中華傳統文化意味的民族話語,描繪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小康社會”成為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概念,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范疇和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認識和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把握,不斷增強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自覺性。譬如,將中華文明在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問題上提倡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理念,轉化為新時代中國堅持開放包容、和平發展的外交理念,提出“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為我們實現“第二個結合”做出了光輝的榜樣。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和理念鮮活地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念與價值,使得馬克思主義呈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因汲取馬克思主義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種雙向融合造就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創新形態。
三、“兩個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理論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也是新時代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要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需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和優秀文化傳統,與時俱進地對指導思想進行創新性發展,進而形成指導現實、破解難題的最新理論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薄皟蓚€結合”的提出是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其中內含了兩個理論實踐方向:一是應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指導中國實踐,二是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解決中國問題, 并在中國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一種分析社會問題和指導社會變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然而,不同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具體實踐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皟蓚€結合”要求在中國的發展實踐中,不僅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的文化傳統進行理論創新,不能簡單照搬經典或是外國經驗和模式,而是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和模式。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理論推導,不能脫離實際、空談理論,也不能不講理論、盲目作為,而是要針對具體問題對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理論要在實踐中不斷融合、相互推進,并在實踐中對所形成的理論和路徑實施檢驗,根據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具體實踐情況指導調整發展戰略,確保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相互驗證。實現“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夠更好地應對國內外的挑戰和困難,確保始終沿著正確的發展道路前進。
“兩個結合”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積極適應新的發展變化,要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人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注重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推動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兩個結合”要求在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進程中,既要傳承優秀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又要積極適應和引領時代的變化。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結合,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指南、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互信、和諧與團結,凝聚社會共識,增強社會凝聚力,為廣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和行為準則。中國也因此樹立起獨特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國家形象,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四、“兩個結合”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明“兩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皟蓚€結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適應新的時代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既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又能夠與時俱進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和諧以及個體與自然的和諧。在“兩個結合”過程中,這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得到保留和發揚,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也注重社會公平、人的尊嚴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現代化的發展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理論相結合,破除了中華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文明的偏見,強化了中國人民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和自信,這種文化認同和自信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五、“兩個結合”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
我們黨自誕生以來,就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其民族化和本土化、成功開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確道路的歷史進程。實踐證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在解決實際困難和矛盾中,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路徑和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著眼新的實際,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比如,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相結合,揭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將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相結合,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我們黨執政經驗相結合,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等。
進入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人民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重要課題。如何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互融合,是一個重要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認同和核心價值觀,同時吸納和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實現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統一。為了順應時代需要、發展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思想文化領域的引導和建設,推動文化創新和創造,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思想和文化的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例如,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結合,提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重大判斷;將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與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結合,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需的系統思維方式;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詮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結合,提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這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底蘊。
“兩個結合”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立足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對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科學總結,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對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概括。實現“兩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本土化,轉化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