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告訴我們,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中華文明從源頭就開始的內在精神追求,是刻在中國人民骨子里的遺傳基因,不能深刻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就會陷入“國強必霸”的西方陷阱,也就不能理解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皡f和萬邦”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中提出來的。《尚書》第一篇叫《堯典》,《堯典》開篇就說:“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記載我國至圣先師孔子和其弟子及其他名人之間的對話集《論語》,某種程度上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圣經》,它里面記載和傳頌的格言警句已經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密碼。在《論語·子路篇》記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周末期,王室太史史伯在與司徒鄭桓公談論朝代興衰的問題時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協和萬邦”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內若一家”,面對分歧堅持“和而不同”,進而實現“天下大同”。
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作為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的《禮記》認為,禮之所以產生的基礎有兩個:首先,禮是自然秩序的體現,自然與社會是同構的,人類文化的準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即所謂“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其次,禮的產生是基于人性的需要?!抖Y記·禮運篇》將人情歸納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和“十義”,即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而只有“禮”,才能節制人性惡的一面,并且使人性的優秀之處“十義”得到發揚光大。
《論語》第一篇“學而”中記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币簿褪钦f,中國人熱愛和平、和睦是通過踐行公認的規則秩序即禮節而實現的,中國人常說“先禮后兵”,禮節到了,正義無法實現,中國才使用武力,以恢復正義。70多年前,朝鮮戰爭爆發后,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美軍在仁川大規模登陸后,把戰火迅速燒到了鴨綠江邊。1950年9月30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絕不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p>
為什么說和平、和睦、和諧是刻在中國人民骨子里的基因呢?作為中國古代士子科舉考試的教材《中庸》一書中開頭就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張載在《正蒙·太和第一》中寫道:“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薄坝邢笏褂袑?,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中國人概念中的“和”是萬事萬物生長、發展的總原則、總規律。人與自然要和、人與人要和、人體自身的健康長壽也離不開“心平氣和”。“違和”就是生病,就要調理?!饵S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第三》中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弊鳛槿寮椅褰浿椎摹兑捉洝返谝回浴扒必缘呢韵蠼忉尵驼f:“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被仡櫄v史,觀照現實。新中國確立的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外交方針,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與中華文明中和而不同的傳統觀念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萬隆會議上,新中國外交發出自己的強音。中國首創“求同存異”外交主張,推動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這些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至今為國際社會所尊重、遵循和認可。萬隆會議體現出的“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掀開了亞非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歷史性的一頁,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更多的朋友。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大會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為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p>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早在明朝末年,從事中西文化交流的外國先驅、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說過:“如果我們停下來想一想,就會覺得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一個幾乎具有無數人口和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面,他們和歐洲人很不相同……我仔細研究了中國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不得不承認從未見到有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聽說過他們擴張國界?!?023年,在維也納世界和平會議期間,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稱,“中國絕無稱霸世界之心”。42年間他曾多次造訪中國,“中國是個好地方,去一趟便知道。”他表示完全不擔心中國會稱霸世界。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發表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薄皵蛋倌昵埃词怪袊鴱娛⒌絿鴥壬a總值占世界30%的時候,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不是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人民勤勞、維護和平?!?/p>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它既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當今時代人類的和平發展理念,這是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發出的中國聲音、所作出的中國判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各國要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三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命題。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強調各國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彰顯出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展現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條件下中國應有的大國擔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生態環境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了時代要求,凝聚了各國共識。2017年,這一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中,為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描繪了美好愿景。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努力推動對話、避免對抗,推動融合、避免沖突,就要摒棄“文明沖突論”,把不同文化的共處、共生、共同繁榮作為世界文明發展的趨勢。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政府在俄烏沖突中“勸和促談”的一貫立場,以及推動中東沙特實現百年和解、巴以對話等成功外交案例充分說明,深植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的中國和平外交具有無比廣闊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歷史將證明,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可變,道不可變。事實上,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的防御性國防政策是不會變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中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他說:“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泵绹皣鴦涨浠粮裣壬凇墩撝袊芬粫把灾兄赋?“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一個國家享有如此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更沒有如此一脈相承古老的戰略和政治韜略?!彼f,“若要了解20世紀的中國外交或21世紀中國的世界角色,必須首先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p>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各種危機交織疊加,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蘊含著民胞物與、立己達人、家國一體、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中充滿不確定性。在諸多不確定性中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就是人類前途命運的休戚與共前所未有,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扎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既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把中華文明中協和萬邦的理念講深講透,可以讓世界看到中國推動人類共同發展、共享未來的積極貢獻,不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ㄗ髡撸杭t旗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
責任編輯:薛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