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和重大意義

來源:《紅旗文稿》2023/13 作者:陳志剛 2023-07-11 11:15:2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一百年來的寶貴經驗,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首次明確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即“第二個結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了“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和重大意義,鮮明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第二個結合”,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一、深刻認識“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以契合性為基礎的結合,而不是無差別的同一;是互相成就的雙向結合,而不是單向的結合或拼盤。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币环矫妫腥A優秀傳統文化在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方面,“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倡導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倡導民為邦本,倡導仁者愛人、厚德載物,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共產主義思想、人民主體思想、倫理思想等存在深層次的契合。這種契合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認同、廣泛傳播,使得結合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二者在思想品格上也具有高度契合性,都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馬克思主義是開放性的理論,中華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這兩個身份的內在統一性使得“第二個結合”成為現實。

  契合性不是無差別的同一,而是以差異性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西方工業文明時代,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誕生于農業文明時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重視人倫關系的仁禮統一、社會穩定等。在中華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一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就決定了在二者的結合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

  結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雙向的。一方面,經過結合,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的照耀下得到激活,實現了變革、再造,建立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之上具有新的時代特征、時代精神、時代內涵,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也不是產生兩個東西,而是創造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契合性、差異性,才使得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二、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基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綿延至今,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這種突出的連續性,充分表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優勢,充分表明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不可分割,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與五千年中華文明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化“第二個結合”,有利于彰顯“中華五千年文明”這個中國特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根深蒂固”,極大地增強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反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根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失去“特色”,就會出現認同危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追求,深深地植根在廣大人民心中,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把幾千年的“小康”夢想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鮮明特色也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既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生長出來的現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三、打開廣闊的創新空間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豐富養分可以為理論和實踐創新打開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維度從現實的實際拓展到深厚的歷史文化之中,有利于我們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動,在各個方面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打開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廣闊空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由來已久。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經用“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有的放矢”“相反相成”“一分為二”等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韻的術語,詮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等思想,既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化,也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來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廣度推進“第二個結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并運用于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重要體現的“六個必須堅持”,深刻地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民為邦本、自強不息、革故鼎新、實事求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等思想觀念。此外,古代典籍中關于敬民、為政、立德、修身、篤行、勸學、任賢、廉政、信念等經典名句屢屢被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并賦予其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養分。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拓展了理論創新的維度、深度。它不但使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不斷豐富發展,在形式上獲得新的表達,深深地烙上中華傳統文化的氣韻,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的,讓人民群眾能夠聽得懂、記得住、用得著,也使得我們重新擺正傳統文化的社會地位,掌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解釋權、話語權,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動。

  四、鞏固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安全和文化認同關系到文化的主體性、民族性的鞏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暗诙€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評價,以及文化主體性的鞏固。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必須批判地繼承。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在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發展基礎上的、引導人民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文化。其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堅持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來整理古代文化,這是對中華民族文脈的傳承和發展,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覺。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p>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改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存在,使其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成為現實的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他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暗诙€結合”不僅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道路上更加徹底,真正變成中國的,而且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是歷史的,而是鮮活的、現實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通過結合,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主體性表現為文化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是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深刻總結和充分運用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變化,以嶄新的思想內容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運用于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少義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42813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