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文明進步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創新性作為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一,既深刻昭示著中華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根本途徑,也鮮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在繼承創新中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鑄就了創新性的突出特質。中國人民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傳承不息的思想學說,創造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澤被后世的科技文明,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等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等等,這些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不懈追求,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的生動呈現。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源自于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物質、精神、制度等全部成果的總和,標識著人類的進步狀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中華民族素來崇尚創新創造、主張革故鼎新。古代先賢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捌埲招拢杖招?,又日新。”這種崇尚革新、創新、立新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成為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文明正是憑借中華民族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歷史發展中迸發出巨大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中華文明一方面敢于除舊布新,能夠主動打破制約文明發展的桎梏和束縛,適時革除自身那些完全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實現文明的自我修復和自我更新;另一方面善于返本開新,在堅守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文化根基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進行創新創造,實現文明發展的守正創新和與時偕行。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植根于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化多樣性是文明創新的重要動力。我國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多樣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歷史等因素孕育了不同特質的地域文化,例如歷史上形成的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各具特色、影響深遠。二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我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著自身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例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等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在中華大地共同存在,是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突出優勢。一方面,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為中華文明創新發展供給豐富養料。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為中華文明的孕育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元素,不僅形塑著中華文明多元而豐富的面貌,還維護著中華文明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為中華文明創新發展提供內在動力。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激發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才能創造出引領時代的文明成果。中華文明在歷史發展中始終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吸收有益文明成果,形成了創新開放的文化體系。一方面,中華文明善于主動同世界其他文明開展交流,取長補短,既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又融合新的文化內容。漢代大規模對外派遣使節,絲綢之路的開辟,明代鄭和下西洋,等等,都是古代中國對外文明交流的典范。這些自覺主動的交流活動不僅將中華文化傳向四方,也將域外文化帶進中國,為中華文明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在受到外來文明沖擊時,能夠成功應對外來的挑戰。面對外來文明的沖擊與碰撞,中華文明有著“融同化異”的堅韌特性。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并影響越來越大,沖擊著我國農業經濟生產秩序、封建正統觀念。藉此,中華文明在吸收佛教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選擇、改造,將有益于中國的教義發揚光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始終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理念,在與外部世界接觸中,先后融攝中亞游牧文明、波斯文明、印度佛教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煥發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百年歷史偉業。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忠實弘揚者和傳承者。在近代文明蒙塵、民族蒙辱、人民蒙難的歷史境遇下,中國共產黨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成功開啟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百年余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中華文明、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當代體現。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立足我國獨特的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基礎上的自主創造,展現出中華文明的當代形象。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進一步打破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路徑依賴,從根本上破除了西方文明中心論,增強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自信,同時中華文明的現代發展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延續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探索現代化文明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途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巨大的、持續的創新力。
?。ㄗ髡撸褐袊嗣翊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