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講話全面系統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愿景和戰略路線圖,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將高等教育擺在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地位,強調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為我國新時代高?!半p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在“兩個大局”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帶來的歷史性機遇與挑戰,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要求,堅定正確方向、服務國家急需、堅持特色一流、保持戰略定力,主動擔當起高水平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
一、扎根中國大地探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睘樘剿魇澜缫涣鞔髮W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半p一流”建設必須深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價值意蘊上超越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論邏輯,探索兼具世界性和本土性的一流大學發展路徑,為推動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構建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必須根植于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現實。高?!半p一流”建設應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信心和能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后發優勢,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的先行探路者和理論引領者。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構建使命引領的大學發展新格局。探新路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舉旗定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魂育人,擔當起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構建黨建統領的高質量發展體系,為實現有方向、有靈魂的卓越大學提供根本保證。二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為構建創新策源地大學提供發展新動力。探新路必須堅持“四個服務”“四個面向”,堅定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決心和毅力,以高水平創新驅動構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三是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構建以戰略規劃為基礎的大學發展新模式。探新路必須克服對西方高等教育的路徑依賴,以更高的站位謀劃改革創新和開放辦學,以新的使命愿景引領大學戰略規劃,實現全球領先的大學變革發展。四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構建文化涵養的大學發展新生態。探新路必須傳承弘揚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和文化傳統,堅持將紅色基因作為鮮明底色,形成呼應新時代使命責任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使大學成為引領創新文化、社會風尚和文明進步的“燈塔”。
二、堅持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大學是現代社會最為關鍵的知識生產機構和知識傳播中心,一流大學始終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同時成為大國博弈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歷史性交匯,我國正逐步成為知識創新的全球中心之一?!半p一流”建設作為中央頂層設計的國家工程,牢牢把握“國之大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點打造一批能引領國家創新發展、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的綜合性大學,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支撐力量,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只有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才能真正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一是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一流大學要主動融入大局,強化與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對接,與國家發展布局同頻共振,加強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主動構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作出大貢獻,加快攻堅重要領域“卡脖子”難題,切實擔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二是體現社會責任,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要勇于創新,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一流大學要構建使命引領的大格局,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同頻共振,與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的布局緊密結合,與國家主體功能區高度耦合,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在“服務”和“貢獻”中謀求學校高質量發展,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三是體現人民立場,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要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衡量一所大學、一個學科的辦學質量,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肯定和認同。一流大學要努力回應人民期盼,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謀劃推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群眾需求牽引創新發展、用群眾評價衡量辦學成效,切實提供更高質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夢想的高等教育。
三、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比瞬攀菄液诵母偁幜Φ牡谝毁Y源,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為國家培育卓越人才的搖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985”“211”“雙一流”等重大教育工程建設,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極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教學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國不論是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比重,還是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比重均較低,與發達國家人才資源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一流大學群體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是黨和國家賦予新時代一流大學建設的崇高使命。一是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動搖?!盀檎l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一流大學更加有義務肩負起為黨和國家培育人才的光榮使命,培養具有堅定信仰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黨的偉大事業薪火相傳提供人才保證。二是堅定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一流大學要著眼于國家戰略需求,堅持人才自主培養,尤其更加重視基礎學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培養,為國家培養更多未來學術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塑造人才資源競爭優勢,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育人與育才相結合。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一流大學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著力構建完善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育人體系,不斷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共同體”,引領和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四是造就“大先生”,打造“經師”“人師”統一的師資隊伍。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一流大學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四有”好老師要求,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做具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經師”和“人師”統一者。
四、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世界一流大學擁有引領性的創新平臺,集聚了全球的頂尖人才和杰出科學家,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笆濉币詠?,我國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在日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面對我國仍然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嚴重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國高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引領性科技攻關還需要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有待打通體制機制障礙。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充分釋放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潛力。加強基礎學科的創新引領作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制約,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一是凸顯創新引領,自覺承擔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重要使命。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一流大學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強化基礎前沿領域引領性創新,搶占先機、迎難而上,堅持前沿導向的自由探索,勇闖創新“無人區”,努力建設世界領先的大學創新體系。二是激發創新動能,勇擔服務創新高地建設的責任。勇于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流大學要充分激活“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功能,立足“四個面向”,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主動謀篇布局,加快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加強同優勢高校、政府、科研院所、頭部企業聯合攻關,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三是匯聚創新人才,積極參與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一流大學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以系統思維做好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以系統觀念推進人才工作各項重點任務,以實踐標準發現和培養更多戰略科學家,以長遠眼光支持青年人才在挑大梁、當主角中加快成長,支撐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五、自主建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當代中國正面對歷史上最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最氣勢恢宏的實踐創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中國怎么辦”“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命題。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對照新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使命,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比如:自主建構基礎還不夠堅實,理論創新落后于偉大實踐,學術影響滯后于我國國際地位提升,育人功能面臨新的挑戰,等等。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致力于解決“卡脖子”問題,在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研究上取得標志性成果。一是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二是著力推出中國立場中國方案中國理論。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一流大學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三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建構性思想理論。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克服少數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困境、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出了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一流大學應主動布局,進行深入闡釋和科學論證,力爭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領域打造一批學術高地,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加文化理解認同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同時及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中國主張,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讀懂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號角,開啟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新時代的戰略愿景賦予“雙一流”建設新的歷史責任和戰略使命,鞭策我國高等教育自主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擔當起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的使命重任,高質量服務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以高等教育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ㄗ髡撸赫憬髮W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