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強調,“要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征程上,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努力擔當奮發有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一、創新驅動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動之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興經濟體競爭加劇,國內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亟待提升,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將創新驅動作為戰略支撐,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升級傳統需求,培育新興需求,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國際競爭主動權,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科技創新是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加深。推動科技創新,改變資源組合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放大生產要素效用,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將有助于開辟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領域新賽道,從而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勢。必須牢牢把握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形勢變化,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謀劃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打造一批創新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力量,具備整合集聚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提供新技術迭代與應用環境等方面的基礎優勢。必須不斷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科研投入產出效率、增強創新體系效能上不斷實現新突破,努力成為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二、準確把握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推動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新征程上,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必須牢記“國之大者”,勇擔職責使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堅持自主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行業領域特點,堅持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加強科技創新方向引導和戰略性、儲備性研發布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集成應用。加強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高層次研發機構建設,優化投入產出結構,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堅持目標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明確部署,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加強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能力,不斷擴大科技創新的“朋友圈”,更好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健全標準化工作管理機制,大力推動標準立項編制,做行業標準的主要制定者。開展前瞻性、儲備性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共享創新資源,強化轉化效率,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做行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引領者。堅持聚焦新領域新賽道,加強全鏈貫通、全要素融合的系統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堅持人民至上。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毙抡鞒躺?,必須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確立科技服務人民的目標,堅持科技惠民,堅持科技發展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進科技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底線思維,著手打造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精細化管理體系,確保對核心創新資源的掌控力,從源頭上建立起牢固的安全防線。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更多內涵,聚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堅持以科技賦能,助力人民生活品質有效提升。
三、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勇挑重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新征程上,必須將行業科技創新作為職責使命,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技術支撐。
履行科技創新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北仨氁試覒鹇孕枨鬄閷?,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用好專項技術領先優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部署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導向,將受制于人的核心技術作為科技攻關當務之急,深化改革破除障礙,引導集聚創新要素,打造高水平研發平臺,推動外國“卡脖子”問題實現突破。以轉化應用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需求敏銳優勢,堅持在市場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加強行業優勢資源集成創新,建立完善與成果轉化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工作機構。
當好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必須構建以國家、行業重大科技研發為引領,高水平研發平臺為支撐,科技創新基金為保障,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科技研發體系,引領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努力當好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和“排頭兵”。打造高水平科研平臺,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用,加強高水平建設,強化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平臺的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適應新時代行業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的實踐載體。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團結集聚行業各方科技力量,積極承擔國家研發計劃項目,持續推進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努力當好重大科研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和研究者。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助力高質量發展。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很大程度來源于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培養集聚一流科技人才,培育適宜創新的土壤,釋放創新潛能和活力,推動人才優勢轉變為企業創新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引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組建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等高端科技領軍團隊,評選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加強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構建科技創新人才雁陣格局,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和動力保障。創新文化是滋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新動力、激發創新活力的根基和土壤。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技術,樹立人才是科技創新主體、人才是戰略根基的意識,在科研一線樹立人才至上、技術為王的導向,各種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向技術研發領域傾斜、向青年技術人才傾斜,不遺余力為創新創造提供條件。堅持以制度機制保障貫穿科技創新全程,強化科技創新考核指標的科學性、針對性,強化考核剛性約束,加大科技創新獎勵激勵力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列出盡責合規免責減責事項清單,不斷為科技創新松綁,為干事創業撐腰,營造留才用才的濃厚氛圍,厚植創新的土壤。
(作者: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