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深化對建成國際一流灣區重大意義的認識,準確把握重要地位和獨特優勢,高水平謀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推進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重大戰略落地落實,高標準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一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應充分發揮大灣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深化對內經濟聯系、增加經濟縱深,著力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為高質量高標準建成國際一流灣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活力。
全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本特征和鮮明優勢,也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必然要求和關鍵之舉。必須胸懷“兩個大局”,深入研判分析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等重大外部挑戰,充分發揮廣交會、高交會、文博會、海絲博覽會等對外開放平臺功能,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多措并舉推動國際商業網絡更加密集、資本市場和自由貿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持續提升大灣區對外開放水平。著眼全球發展戰略,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制度規則、技術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搶占國際經貿主動權和話語權。更好發揮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功能和獨特作用,發揮珠三角九市對外經貿聯系緊密、外向型經濟支撐明顯等優勢,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區域聯合體,有力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對接,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和競爭發展,在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中邁進國際一流灣區行列。
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經過多年來協力建設、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效逐步顯現,“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建設,為實現市場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必須堅持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并舉,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重要抓手,持續深入推進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切實把“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以市場為主導,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機協同推進,在跨境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形成動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體制機制,促進人員、貨物、資金、技術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不斷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健全政府間溝通合作機制,建立三地政府和部門分層分類常態化對接機制,促進大灣區城市建設經驗交流互鑒,在互惠互利合作中強化共識、增進互信、深化協作。積極探索大灣區統一市場體制機制,協商建立統一標準體系,制定大灣區版“負面清單”制度,推進大灣區市場監管機制對接,打通制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動的卡點堵點難點,共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推動了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全球創新版圖重構、全球產業經濟結構重塑。大灣區市場經濟成熟、科技產業發達、社會繁榮穩定,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優勢明顯,在新征程中肩負著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地的使命任務。應瞄準國內國際最高最好最優,抓實建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重大平臺,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灣區之路。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浉郯拇鬄硡^以“兩廊兩點”為架構的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基本形成,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南沙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實驗站等大科學裝置有序布局,灣區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成為生動現實。應緊扣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三個目標定位,推進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基礎研究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支持,著力打造成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強化三地創新資源協同融合,建立創新鏈利益共同體,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大型科創企業的領頭羊作用,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技術革新。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發展模式,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構建科技創新轉化保障體系,促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高地。
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撐。應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突出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智能汽車等優勢主導產業,建設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創新為戰略支撐、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相配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提質壯大現有優勢主導產業,著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聚焦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一批重大工程打造新支柱產業。聚焦做優做強現代高端服務業,依托港澳現代服務業優勢,以航運物流、旅游服務、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服務、會議展覽及其他專業服務等為重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聚焦國際物流樞紐建設,協力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加強快遞物流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創新、開放創新、人才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互動與協同,充分發揮金融撬動服務作用,努力實現創新型產業高速化、傳統產業高端化、要素投入高級化、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化發展。
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浉郯娜氐牡赜颉a業與制度特點不同,聚集與擁有的人才各具特色、需求不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對于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國際競爭力具有獨特戰略意義。應統籌把握三地優勢互補與差異協同,把準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現實特點與內在基礎,探索建立人才開發與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機制,協同建立人才治理新機制,以人才協同發展促進人才高效集聚。統籌做好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全鏈條工作,加強校際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增強港澳人才的身份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瞄準高層次高水平急需緊缺人才進行定向招引、重點招引、系統招引,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讓世界各類人才匯聚灣區、扎根灣區,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保障。
著力提升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應聚焦“區域均衡”,支持開展跨行政區經濟合作探索,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利益共享和利益補償機制、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城市間一體協作帶動推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鼓勵錯位發展,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在消除區域市場壁壘的同時明確功能定位、強化功能互補,充分發揮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區域融合帶動功能,橫琴、前海、南沙等基點牽引作用,促進優勢疊加、強強聯手,協同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聚焦“城鄉融合”,加快推進大灣區內地市域城鄉融合發展,重點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資源要素平等交換、生產要素充分對接,全方位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拉平基準線,有效激發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的動力潛力。建立健全大灣區內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和完善幫扶協作制度機制,深入實施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等工程,帶動打造更多大灣區城市后花園,以鄉村振興和城市繁榮交相輝映支撐高質量發展躍上新高度。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浉郯拇鬄硡^建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必須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著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大灣區。
高水平建設人文灣區。延綿千年的嶺南文化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創新文化相匯融合,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的獨特“熔爐文化”生態,成為人文灣區建設的獨有品牌和影響力。應高標準推進人文灣區建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優勢,充分利用大灣區各城市同屬嶺南文化圈和海內外多元文化融合等獨特文脈淵源,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打造具有嶺南特色、中華風貌的世界文化項目、文化品牌。建立人文領域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拓展教育、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合作形式,高水平辦好華僑華人大灣區大會、大灣區媒體峰會、大灣區智庫高端論壇等重要人文活動,統籌推進文化和旅游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在文化供給的質量和內涵上下功夫,在文化市場的活力和開放上下功夫,建設“創意強、消費強、品牌強”多強合一的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和全球區域文化中心,打造與國際一流灣區相匹配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浉郯拇鬄硡^建設對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應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轉變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率先探索回答好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難題。建立健全大灣區跨區域協調制度機制,加大協同治理力度,通過聯席會議、簽訂共同行動框架協議等形式協調行動、權責、利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提升各項政策執行效能,統籌發揮市場、政府、社會等各方作用,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切實增進群眾福祉。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價值旨歸,也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標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一體完善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制度,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灣區人民。瞄準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統籌好財富的創造和分配,在持續發展經濟創造更多財富、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時,促進完善分配制度,切實分好“蛋糕”、共享“蛋糕”。健全大灣區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增強城鄉、區域公共服務供給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優質普惠。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聚焦解決大灣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織密扎緊社會保障安全網,牢牢兜住民生底線,讓人民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凝心聚力共筑灣區夢、共圓中國夢。
?。▓坦P:李慧敏)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