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來源:《紅旗文稿》2023/7 作者:王 鐳 2023-04-14 10:51:38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要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推動世界共同發展?!痹谌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扎實做好高水平對外開放各項工作,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不斷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 深刻認識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破除阻滯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經濟發展的活力大幅提升。新時代以來,我國開放型經濟取得歷史性成就,經濟總量從54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居全球第一,吸收外資全球占比從8.2%提升到11.4%。這充分說明,中國越發展越開放,越開放越發展。我們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對外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時代意義,在全面對外開放中,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和國際競爭力。

  助力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于引進更多國際先進要素,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發展擴空間、提質量、增動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的獨立自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于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有利于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利于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在高質量發展中形成經濟良性循環。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體現在更好發揮開放作用,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走開放式創新之路,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最終目的在于增進人民福祉。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國內市場緊密相連,國際經貿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據統計,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7.7%,增加了居民收入。大量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資源進口,既符合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滿足了消費升級的需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高國際經貿合作的質量和效益,更好發揮其在穩就業、強經濟上的重要作用,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動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在疫情沖擊背景下,我國外貿外資仍連創新高,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亮點。外貿外資的亮眼表現,為宏觀經濟穩定運行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總需求不足是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在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同時,要積極穩住對發達國家出口,擴大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提升加工貿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加快貿易強國建設,持續發揮好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要通過投資促進、提升服務、擴大開放、優化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既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引進來,提高國際經貿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增強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巨大成就是在不斷擴大開放中取得的。對外開放吸引了大量國外直接投資以及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外來人才,與國內生產要素相結合,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市場主體,不僅深度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而且有連接內外的優勢,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我國經濟實力的躍升做出積極貢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提升中國市場對各類優質商品和投資的引力場作用,并在全球范圍更加高效配置資源,助力我國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加快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二、 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和時代要求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我國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釋放新的改革紅利。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有利條件,發揮中國經濟特有優勢,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原則,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促進我國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有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同時,社會環境穩定、勞動力素質優良、產業配套齊全、投資回報率高,人口規模巨大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共同吸引著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從過去5年看,中國經濟年均增長5.2%,明顯高于同期世界平均2.3%左右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隨著我國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市場潛力將不斷積聚和釋放,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中國經濟,將更加凸顯其對世界的吸引力,為國際經貿注入更多動力,并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發揮實體經濟基礎雄厚優勢。中國目前擁有包括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是世界唯一具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制成品是我國主要出口產品。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為我國與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體經濟支撐。隨著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成為引領制造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新型智能硬件等新型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共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工業生產整體能力不斷提升,將為我國對外經貿合作提質增效、拓展空間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發揮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優勢。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是100多個國家最大貿易伙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由2012年的4.4萬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6.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在疫情重挫全球貿易投資背景下,外資企業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當前,國際格局經歷深刻演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對外經貿的外部環境更為復雜,存在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多。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以更優的營商環境反制“撤資論”,以更強的市場吸引力反制“脫鉤論”,拉緊中外經貿合作紐帶,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參與水平,在開放合作中更好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

  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從國際比較看,內需主導、內部循環通暢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同時,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搞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雙循環。國內大循環是主體和基礎,強化國內大循環,夯實和提升國內經濟基本盤,有利于帶動和激活國際循環,促進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讓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正面外溢效應更加充分顯現。國際循環是我國國民經濟整體循環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循環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要更廣更深地開拓國際市場,更多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從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活力和效率。

  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防范和化解國際經貿風險的關鍵所在。要扎實練好“內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突破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在激烈國際競爭中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健全開放安全保護體系,持續完善外資安全審查機制,不斷改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對外合作的監管體系和政策工具,加快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三、 扎實做好高水平對外開放工作

  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备咚綄ν忾_放體現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在更高開放水平上形成良性循環。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于資本和人員的流動、流通,促進國內國際市場可持續發展,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監管預期和環境,以國內市場的發展壯大,促進和帶動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循環。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發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制度型開放仍然存在難點待突破。黨的二十大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體現在以開放助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但距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面對當今國際局勢復雜變化,要抓住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新機會,助力中國經濟強鏈補鏈延鏈。要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貿合作,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投資協調發展,更好發揮資源要素互補性。要順應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推動自貿區建設,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為區域內乃至全球貿易投資增長增添動能。一方面,要穩住全球貿易大國地位。要鞏固外貿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加大對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確保穩住外貿基本盤。另一方面,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要聚焦質量和效益提升,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快發展貿易新業態,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進一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提升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的發言權和話語權。

  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東部地區仍是開放型經濟的主要集聚地,沿海強內陸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將不同地區開放進程與區域重大戰略聯通起來,以區域節點城市為基點拓展開放的廣度和縱深,形成全方位開放的高勢能。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經濟基礎,因地制宜地服務不同的國家戰略,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面,要繼續鞏固東部先導地位,提升東部地區的全球競爭力。充分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和超大特大城市的優勢地位,繼續增強對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在國際創新合作領域率先探索,推動區域產業分工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步伐,打造新的對外開放前沿。優化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平臺建設,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支持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培育區域新的開放高地和經濟增長極,助推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少義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22010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