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先進的科學理論、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無私的為民情懷、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斷革命的斗爭精神,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動力之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精神滋養、文化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必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
一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革命精神為內核,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志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歷史推動作用。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總的戰略安排,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深層次矛盾,尤其是面臨來自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如此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下,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全黨全國人民干事創業的熱情,發揮革命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對人民群眾的巨大凝聚作用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
二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統一體系,主要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思想、意識、觀念,這是文化的核心層,或者說是文化的內核,是思想形態的文化;二是表現文化的實物,包括各種文化產品、文化活動等,是物的形態的文化;三是制度、風俗,包含思想觀點凝結而成的條例規矩等,是制度形態的文化。依據文化結構特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揮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強化價值引領,保證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正確方向。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革命文化的內核,居于革命文化思想理論的核心,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正如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那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p>
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革命文化的靈魂。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發表講話時指出,“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靠的是理想信念。為什么中國革命能成功?奧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這樣才能不斷取得奇跡般的勝利。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痹谕七M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以革命文化激揚信仰的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系列重大歷史性勝利。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人民的主體性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發展壯大,最持久的推動力量。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關鍵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堅持以革命文化作品和革命文物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力量。魯迅先生指出,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為革命文藝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前提和生活基礎,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宣傳、動員革命和鼓舞革命斗志的文藝作品,人民群眾創作了大量民間藝術作品,這些革命文藝作品,記錄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傳播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培育了我們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念,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實現這一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革命文藝的重要作用,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地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革命文物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是革命精神的具象表征。從北大紅樓舊址、黨的一大會址、南湖紅船,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從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到鄂豫皖蘇區烈士陵園、淮海戰役紀念館,全國有3.6萬余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超百萬件(套)國有館藏革命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見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具有恒久的生命力。革命文物承載著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思想內涵與情感價值的具象表征,是革命文化的生動教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需要進一步發掘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彰顯革命文物的生命活力,強化革命文物的精神感召力。
發揮制度文化優勢,發揚革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政治保障。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的這一系列先進的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政治保障。
發揚革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奮斗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譜系。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南泥灣精神、太行山精神(呂梁精神)、大別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區精神、張思德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老西藏精神、西遷精神、王杰精神等;改革開放時期的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青藏鐵路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三?!本瘛⒖茖W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等。革命精神承載著革命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品格、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的高度概括,是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經典標志,彰顯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獨特思想品質與精神風貌,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蓖七M中國式現代化,特別需要發揮革命精神的力量,使之成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歷史偉業的精神支撐。
三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科學論斷,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對于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繼承、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根本在于與所處的社會實踐要求相適應,與時代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相契合。革命文化在黨領導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始終與實踐緊密結合,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豐富發展革命文化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態,提升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使革命文化成為新的時代標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繼承、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撐,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擔當。
?。ㄗ髡撸褐行啃麄鬏浨檠芯恐行脑敝魅?、天津師范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責任編輯:薛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