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建設農業強國

來源:《紅旗文稿》2023/4 作者:歐陽雪梅 2023-02-27 10:21:21

  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強調要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賡續農耕文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眱炐汔l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要求之一。

  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強調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了鄉村文化振興與城市文化建設的不同特征,為以賡續農耕文明為根基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風文明指明了方向。

  從2013年到2023年,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就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作出具體部署。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等傳承發展。將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有機結合,在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通過盤活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二、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創造實實在在的載體,寓教于樂,入耳入腦,深入人心,潛移默化?!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戲曲、民間小調、剪紙、鄉村春晚等,引導鄉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基層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帶動群眾;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民夜校等,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針對一些地方在婚嫁喪娶等方面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問題,積極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引導作用,遏制陳規陋習,引導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制止非法宗教活動,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

  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惠民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增加對農家書屋、農村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建設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的總分館制度,推進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向鄉村延伸。在脫貧攻堅戰中,開展精準文化扶貧,公共文化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普遍建立村級綜合性文化中心。全國已有農家書屋58.7萬家,覆蓋了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建設村民文化廣場,在特定節日組織文藝演出,為農民播放電影等,擴大了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舉辦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春晚”,以其接地氣、貼近生活的特性,引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參與。

  加大對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等,是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集中體現。2012年至2022年,先后發布了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旨在對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中國傳統村落加強保護。2019年以來,發布四批1399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兩批19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帶動鄉村旅游恢復發展。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我國已有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57項,自2013年起命名了三批共23個“國家級非遺保護研究基地”。以“非遺+”的形式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截至2020年初,全國39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50個省級貧困縣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工作,共設立非遺工坊2310個,帶動46.38萬人參與就業,讓2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截至2022年,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已達18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0項,均居世界首位。

  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文化產業新樣態助力鄉村文化產業長足發展。鄉村旅游在解決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助力脫貧攻堅、城鄉統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達到了30.9億,占國內旅游人次的一半。2020年由于疫情,我國鄉村旅游受到較大影響,但隨著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接近自然、親近鄉野的踏青、騎游、露營、旅居明顯趨旺,鄉村旅游市場逐漸回暖恢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建設宜居宜業環境,推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步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塑城鄉關系,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使以往“失意”的鄉村、“沒落”的農耕文明回歸大眾視野,重建有關鄉村的理念與話語體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鼓勵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推進鄉村道德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和農民公德素質不斷提高。

  三、賡續農耕文明,建設農業強國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在2022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聚集人才、加強鄉村治理,都離不開以農耕文明為歷史底蘊的優秀鄉村文化。中國的“道”“天人合一”理念,高效與精耕細作的自然循環農業,理性化低消費觀的傳統,以及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鄰里互助、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鄉村的家庭、家族、鄰里、親緣關系等,契合當今所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是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石,對于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推進鄉村振興要妥善處理傳承與發展的關系。珍惜和繼承前人留下的優秀鄉村文化,傳承好鄉村文脈,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保護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和鄉村風貌,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陳規陋習、封建迷信等糟粕,在傳承創新中創造出既能夠在鄉村振興中起作用,又能在文化賡續中增活力的新時代優質鄉村文化。

  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F階段,我國鄉村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水平與城市還有較大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币屆總€村、每個鄉、每個縣都可以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使各族群眾在業余時間有個好的去處,使未成年人能夠就近經常參加文化體育活動。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推動文化下鄉,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貼近農民,推出具有濃郁鄉村特色、充滿正能量、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作品,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農民群眾精神力量。

  文化賦能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為改變鄉村文化產業粗放式發展的狀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22年,文旅部等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原則,強化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傳承發展農耕文明,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其他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提出了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匯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機制、加強項目建設和金融支持、統籌規劃發展和資源保護利用等四方面政策舉措,促進文化產業人才、資金、項目、消費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鄉村旅游也會隨著內容供給的豐富,配套服務、綜合保障等的提升,融合農文旅,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向有深度的休閑體驗、旅居生活轉變。

  自治、法治、德治的結合,塑造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保持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互助合作、扶困濟弱的鄉村習俗,鄉規民約依然在發揮作用。鄉村振興依托于傳統優秀治理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依托于現代社會治理思想的浸潤實踐。要尊重鄉村秩序,結合鄉村傳統的文化元素,激活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模式,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須將傳統的鄉賢文化與現代治理思想有機結合;法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保障,須增強鄉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覺;德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撐,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土的誠信、友善、孝德等道德教化一起,營造風清氣正、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人才振興要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農民是鄉村的主人,他們既是鄉村文化的建設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農民最理解鄉村文化與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關系,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助于維系農耕文化的代際傳遞,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要堅持農民主體原則,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近年來,對鄉村非遺傳承人的發現、保護并發揮他們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要制定政策引導企業家、設計師、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公益性文化事業社會組織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形成農村文化建設隊伍,以滿足美麗鄉村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99754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