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等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并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彰顯了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相互支撐、相攜而行,缺一不可。我們要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磅礴精神動力。
一、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命題,它的提出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內涵的理解,而且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人的精神世界的滿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人民精神世界是否豐富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是否充分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尺度。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它在本質上要求創造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所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這個人類文明新形態,既要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又要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蘊含的理念深厚而宏大。文化繁榮是國家強盛的精神標識,精神世界豐富是人民富足的文化呈現。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重要標識。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承續偉大民族精神并不斷豐富其時代內涵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根脈和靈魂,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忠實繼承者和堅定弘揚者,在百年奮斗中構筑起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動了偉大民族精神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彼枷胧切袆拥南葘В袷切袆拥膭恿?。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堅定不移把“兩個確立”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加強新時代文化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才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開辟中華文明新境界。
二、新時代十年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頂層設計上確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規劃、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堅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充分展示中國文化新氣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人民精神世界中,思想理論是根基和靈魂,起著整體奠基和總體統領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踐和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產生了一個又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過去基礎上繼續探索,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思想基礎,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國內外思想文化變化趨勢,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這一關系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根本制度,系統規劃和全面推進意識形態工作,著力解決意識形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立破并舉,對意識形態工作作出了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導和部署,推動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意識形態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性質,決定著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問題。基于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健全互聯網領導和管理體制,意識形態領域向上向好態勢不斷鞏固。這些建設舉措使全社會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筑牢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思想基礎。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充分弘揚,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實現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明確將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脈在新時代得到賡續傳承和弘揚光大。在當今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融入人民精神生活,轉化為新的時代精神,煥發當代價值和時代魅力,成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構成。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品碩果累累。我們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極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一方面讓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創造活動,另一方面時刻回應人民群眾新需求新期待,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文化繁榮帶來的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我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改革發展,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這些改革推動新時代的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建設書寫出絢麗燦爛的新篇章。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迸發,文化產品供給豐富,文化建設呈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與此同時,我們黨堅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注重中華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推動世界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進步。
三、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边@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政治要求、努力方向、實現路徑和奮斗目標,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當今時代是網絡時代,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指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什么形式的媒體,無論網上還是網下,無論大屏還是小屏,都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主管部門要履行好監管責任,依法加強新興媒體管理,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新時代十年來,我國出臺《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完成了網絡法律體系的基本構建,為今后相當長時期里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與現實生活空間一樣,網絡空間不僅應當依法管住管好,而且應當傾力建好用好。在今后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必須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和主動權,讓黨的聲音始終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
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方方面面用功發力。關于文化內容、文化產品、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的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久久為功地去做。關于隊伍、體制、體系等方面的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只要我們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和規劃的目標堅定地、持續地做下去,必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新氣象,必將開辟人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充盈的新局面。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建設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又需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更加繁榮,中國人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必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歷史進程提供澎湃精神動力。
(作者:南開大學原副校長,南開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