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2022年,盡管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對經濟帶來嚴重沖擊,我國及時果斷應對,靠前實施既定政策舉措,經濟總量仍然躍上新臺階,達到1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高于美國2.1%、德日兩國1.9%的經濟增長率,顯示了較強的經濟韌性。充分認識我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這一基本特征,有利于增強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有利于強化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有利于社會各界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
所謂經濟韌性,是指一個經濟體有效應對外部干擾、抵御風險沖擊,實現經濟自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的基本面。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遭遇偶然事件的沖擊,可能出現短期的波動,但決定長期發展的是經濟基本面,在于經濟的韌性。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良好態勢不會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不會改變,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產業韌性強。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體系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世界上最為復雜完整的工業產業鏈條。通過全面融入全球供應鏈,與世界經濟緊密連接,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十分穩固。在這一工業體系下,我國擁有世界各國難以比擬的強大制造能力、完善配套能力,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既可以憑借14億多人口巨量勞動力,在傳統產品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又可以憑借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與眾多的高端人力資源,在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尤其是新興產業領域搶占制高點、形成新優勢。正是在完備的工業體系的強力支撐下,我國經濟的抗壓能力、抵御風險能力較強。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引領作用增強,增加值較上年增長7.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2.4%,較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12.7%、9.9%、7.6%。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彰顯工業經濟韌性,增加值較上年增長5.6%,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市場韌性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我國所具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需求層次多元豐富,規模優勢顯著,具有較強的快速復蘇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抗擊風險能力。超大的內需市場規模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業創新成本與經營成本,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國內企業在競爭中成長為跨國企業提供豐厚土壤。又有利于發揮大國經濟的本土市場效應,形成對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使我國成為全球資本的投資沃土與全球跨國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進而更加擴展我國經濟的全球連接廣度和應對外部沖擊的較大回旋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2%,依舊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剛剛過去的2023年春節旅游市場喜迎“開門紅”,基本恢復2019年旅游市場的正常步調。重點餐飲企業營業收入與客流量均與2019年春節基本持平。2022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對東盟、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增長15%、5.6%、3.7%。我國居民消費提質擴容潛力巨大,補短板鍛長板投資需求旺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將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空間,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將引領創造更多市場需求。
安全韌性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主要指其受到外部沖擊后能恢復原樣甚至達到更理想狀態,在極端情況下能夠有效運轉,在關鍵時刻能夠反制封鎖打壓,并能夠在價值鏈中獲利的能力。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極大提高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具有門類齊全、規模較大、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等特征,我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的國家,擁有潛在的產業穩定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不僅是我國參與大國競爭的國之利器和確保國家和平自主發展的基礎,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回旋空間大。我國國土空間遼闊,不同區域要素稟賦及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區域發展層次的巨大差異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文中強調,“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在區域互動發展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過剩產業或成熟產品線轉移至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既為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空間,又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塑造新的經濟發展引擎創造契機。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也可以引進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適宜技術,使得不同要素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功能與效應,從而縮小區域差距并加快技術創新速度,促進中西部地區向發達地區收斂。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不斷鞏固發展勢頭,多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跑贏全國經濟增速,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于東部地區,就業機會和吸引力不斷增加,呈現積極向好態勢。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從2012年的21.3%提高到2021年的22%,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從2012年的19.6%提高到2021年的21.1%。中西部地區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提高了2.2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東部地區之比提高了約5.8個百分點,區域發展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此外,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企業在不同區域之間、城市群之間的分工布局,也更易實現企業分工、集聚效應的最大化,并形成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盡管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待持續鞏固提升,立足我國擁有的巨大國內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體系,充分利用供給側和需求側尚存在的巨大緩沖空間,深化改革,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的韌性。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一是要推動產業備份系統建設。對于關鍵產業與關鍵產品,要通過區域合作與國家層面的生產力布局的優化調整,建設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增強產業鏈的安全發展能力。二是要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持續激發創新潛能,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
以改革提升供需市場雙向匹配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其短板弱項在于市場需求與供給兩方難以達到高效匹配。因此,著眼進一步擴大有效市場規模,必須做好下列工作:一是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中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我國市場規模。二是要搞好共同富裕目標下統籌做蛋糕與分蛋糕的關系,既要重視對生產領域的激勵,推動收入更多依靠勞動創造上來,又不能忽視財富的再分配,進而提升全社會共同富裕能力。三是建立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持續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6.7%,城鎮化的空間依舊巨大,依然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通過城鎮化的空間轉化效應,既能夠創造巨大需求,也能夠通過就業轉換提升生產率,擴大有效供給。要順應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的規律,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以城市群為載體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形成一批新增長極,拓展區域經濟增長、投資消費新空間。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建立健全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支持資本下鄉,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