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未來一個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戰略擘畫、作出了總體安排,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全年經濟工作,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
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傂枨蟛蛔闶钱斍敖洕\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關于2023年經濟工作五個重大問題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擺在首位。歷史上,面對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沖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成為我國應對外部沖擊、穩定宏觀經濟的有效途徑。擴大國內需求要堅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但擴大的內需必須是可持續的有效需求,是有收入依托的消費和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這樣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促進消費,要在已經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的基礎上,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更加優先位置,采取強有力措施,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增加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正處在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時期。要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從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看,針對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其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投資增速下降的情況,關鍵在于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政府投資應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要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降低全社會經濟運行成本和恢復經濟增長提供基礎支撐作用。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提振民間投資的信心,放寬投資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的建設。
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一段時期以來,面對“三期疊加”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復雜局面,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重大判斷,強調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從“三去一降一補”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始終貫穿了解決實體經濟供需結構、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三大失衡”等重大結構性失衡的堅定決心。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世紀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必須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把兩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在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中,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
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在一些領域產業技術水平已進入世界前列,但產業基礎能力不夠強,現代服務業不夠發達,多數制造業部門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問題和“斷點”“堵點”,能源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產業鏈不穩不強不安全問題還比較突出。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創新的根本在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2021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為572萬人年,居世界首位。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就是把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關鍵是在重大科研任務攻關、高層次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協同部署,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努力培養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加快引進高端人才。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著力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2.8萬億元,企業投入占比達78%,企業在科技創新鏈條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強。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要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放在一個整體框架中去謀劃和推動,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構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有效機制,促進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相互支撐、良性循環的新格局。要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強化功能性產業政策,補短板、鍛長板。抓住新工業革命特別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的戰略機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強化能源和重要戰略性資源保障能力,打好產業基礎能力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加快構建面向大國戰略競爭的產業政策,政策出發點不是僅停留在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上,而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三、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各類企業和市場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只有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高質量發展,才會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各類企業和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已成為穩增長、保就業、惠民生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已達到1.63億戶,其中企業數量達5100多萬家,接近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同時要看到,也存在一些損害公平競爭、抑制市場主體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的不利因素。進一步激發各類企業和市場主體的動力和活力,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要堅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國企改革全面深化,特別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促進了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下一步,國資國企要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保障能源、糧食、軍工、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在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和塑造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在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促進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4701.1萬戶,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為93.3%。進一步促進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穩定預期、增強信心,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讓民營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四、全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全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根本出發點就是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對此,必須更加堅定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特別是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增強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促進貿易投資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要重視發揮好外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雖然面臨更大競爭,中國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2019年至202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為10.8%,高于全球9.1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在繼2020年增長6%之后,在2021年繼續增長21%,達到1810億美元。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潛力、完整的產業配套能力、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和創新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和持續改善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特別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及從投資準入、便利化措施、投資促進和投資保護等方面不斷完善促進外商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都成為繼續吸引和利用外資的重要優勢。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仍是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也包括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經過三年攻堅戰,我國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時處置一批重大金融風險隱患,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主要應關注的是房地產風險、金融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動。
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笔录患纫蟹婪讹L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這為我們提供了防范風險的根本遵循。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主動戰,一是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要常觀大勢,常思大局,把防風險放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長期、艱巨的歷史進程中考慮,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要制定正確的防范化解風險的戰略戰術?!耙矣诹羷?,敢于揭開蓋子”“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三是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啃硬骨頭,需要依靠一批具有全局意識、領導能力、斗爭精神并能真刀真槍地干的領導干部。風險來自市場、企業和金融機構,涉及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要善于引導群眾、組織群眾,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學排兵布陣,有效予以處理。
六、正確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高質量發展,既有“質”的要求,也有“量”的要求。質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量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二者相輔相成。辯證認識、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歷史經驗,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也對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了更高、更為迫切的要求。
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在于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
正確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必須保持必要的合理的增長速度。202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1萬元,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在2萬美元以上,按照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多數研究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約在5.5%至6.5%之間,我們有條件實現較快的增長。
正確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必須著力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把提高制造業、服務業供給體系標準和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讓創新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和長期引擎。
正確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必須用好各類宏觀政策工具。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尤其是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ㄗ髡撸褐袊鴩H發展知識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