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重大原則要求貫穿始終。
一、深刻理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邏輯基礎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是兩個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命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边@是對物質文明的基礎性作用的最好概括,鮮明指出了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著制約決定作用,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和條件。恩格斯在1890年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質生存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生存方式起作用?!边@鮮明指出了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反作用,能夠為物質文明提供重要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聯系、互相影響、互為條件,統一于人的具體實踐活動。列寧在全俄黨的農村工作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沒有豐富的知識、技術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產主義。這鮮明指出了精神文明的極端重要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更高階段再到邁向共產主義,內在包含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既要有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硬實力,也要有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軟實力。那種離開精神文明進步的單一物質文明發展,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不符合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
我們黨高度重視協調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正確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人民業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鼘㈩I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备母镩_放以后,我們黨創造性地確定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毙聲r代十年來,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繁榮文藝創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一個社會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了這個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還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深刻理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發展愿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繪制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這是一個包括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在內的各方面建設共同推進的奮斗目標。我們不僅要建設一個國力強盛的富強中國,也要建設一個文化繁榮的文明中國,實現富強中國和文明中國交相輝映。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將獲得極大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實現富強中國的基礎。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極大發展,將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擁有與富強中國相應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水平。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發展,經濟總量快速增加,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展望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邁上新的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將世界領先。
進入全球創新型國家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展望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幅提升,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把發展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形成完備的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大力推進國家安全領域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開創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嶄新局面,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證。展望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民生活幸福,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發展的目標。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展望到2035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將明顯縮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步。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將得到全面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決定著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道路,全面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將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社會層面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價值準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望到2035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進一步傳承弘揚,人民的精神世界將進一步豐富。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個基本理想。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展望到2035年,我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中等收入群體超過8億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建成教育強國、文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包括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等重要內容。到那時,我國社會文明程度將顯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明顯健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繁榮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充分提高。
三、深刻理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奮斗目標,既要不斷地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地豐富精神財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協調的觀點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大力發展物質文明,歸根到底要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現代化更高的物質財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物的全面豐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為實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美好提供有力支撐。要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領、文化的滋養、精神的支撐。我們必須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在全社會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精神風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各類教育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臺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過程中,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形成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利益機制和社會環境,實現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堅持與不同文明對話交流和互鑒,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
促進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我們必須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促進人的現代化。要堅持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基礎,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提升人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人的主體性。文化、體育、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要堅持完善制度體系,切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文化惠民、全民健身、醫療衛生、生態環境、民主法治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各項權益保障的新需求。
?。▓坦P:李玉舉 肖新建 鄧永波)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