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好五對關系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來源:《紅旗文稿》2022/24 作者:顧學明 張丹 2022-12-29 09:44:22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體現了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擘畫了新時代對外開放的宏偉藍圖。要深入理解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需要從五個方面深化理解,統籌好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五對關系,推進我國對外開放邁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

  一、統籌好內與外的關系,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深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作為開放型大國經濟,我國始終關注通過開放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以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進口與出口方面實現同步開放,市場和資源雙向開放,已經成為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內與國外的辯證關系看,內與外二者既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同時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脫離了國內循環,國際循環則失去了支點和方向,脫離了國際循環,國內循環則失去了活力和補充。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發揮好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相互促進關系,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的比較優勢,推動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形成良性互動,形成“以內領外、以外促內”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撬動和帶動國際循環,為國際大循環注入新動力。要適應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激活國內循環潛力,以國內大循環牽引國內國際在市場、資源、產業等方面實現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以國際大循環拓展和補給國內循環,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有效助力。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通過高水平開放引入優質生產要素和短缺資源,提升國際資源對國內資源的補充和補給能力,提高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

  二、統籌好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的關系,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黨的二十大和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標志著我國開放內容和開放實踐步入制度層面的新高度。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加快推動商品貿易自由化和要素流動便利化,不斷適應并對接國際通行標準和慣例,在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當前,全球經貿規則正處于變革重構期,多邊、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所涵蓋的經貿規則議題逐步由傳統的邊境措施向知識產權、環境等邊境后措施延伸,我國開放要素稟賦條件在基本實現自由化后,亟待從“邊境開放”向“邊境后開放”拓展和深化。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統籌好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二者關系,持續推動要素和商品跨境流動自由化的同時,加快拆除國內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壁壘和藩籬,營造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環境。一方面,要持續深化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要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一些重點領域實現更大力度的開放,進一步放寬外資股比限制。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推動跨境服務貿易發展。另一方面,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清理與法律法規不符的行政規章、政策及措施,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加開放自由、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服務業內外標準對接、資格互認,加快降低邊境內壁壘。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要在競爭中立、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規則制定上進行有益和創新性的探索,構建起與開放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三、統籌好量與質的關系,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與此同時,我國外貿效益持續提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逐漸成為外貿新的增長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加快發展,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過往經驗看,我國經貿體量由小到大、發展水平由弱到強的關鍵就是把握住了“量”與“質”的辯證關系,以“量增”夯實了“質升”關鍵基礎,以“質升”為“量增”提供核心推動力。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環境日趨復雜,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更需要在穩住“量”的基礎上加快提升“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這就需要進一步統籌把握好“量”與“質”的關系,既要通過實現量的合理增長,為外貿穩定運行和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在動態調整中實現優化;又要通過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實現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的經貿發展。一方面,要穩住全球貿易大國地位。要鞏固外貿的傳統優勢,在深耕美、歐、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大對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充分釋放我國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確保穩住外貿基本盤。另一方面,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要聚焦質量和效益提升,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快發展貿易新業態,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進一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提升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的發言權和話語權。

  四、統籌好開放先導與區域協調開放的關系,優化區域開放布局

  4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從東部沿海起步,自東向西、由點及面,開放布局向內陸推進、開放空間向縱深拓展。在這一歷程中,東部沿海地區持續發揮開放引領作用,為全面開放探索了先行經驗、提供了強大支撐,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加快培育開放型經濟,又為東部地區的進一步開放提供了良好環境和回旋余地。二者互為表里,成為推動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抓手。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東部地區仍是開放型經濟的主要集聚地,沿海強內陸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不同區域和板塊仍存在“區域資源錯配”和“開放差距明顯”等問題,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事實上,東部板塊、中西部板塊、東北板塊同屬全國“一盤棋”,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經濟基礎,因地制宜地服務不同的國家戰略,實現我國的對外開放從“梯度開放”向“均衡開放”,從“局部開放”向“全面開放”的轉變。一方面,要繼續鞏固東部先導地位,提升東部地區的全球競爭力。充分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和超大特大城市的優勢地位,繼續增強對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在國際創新合作領域率先探索,推動區域產業分工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步伐,打造新的對外開放前沿。優化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平臺建設,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支持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培育區域新的開放高地和經濟增長極,助推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

  五、統籌好中國開放與世界開放的關系,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開放,在把握自身開放與世界開放的關系上積極探索,不僅成為世界開放的受益者,也逐步成為世界開放的支持者和引領者。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我國不斷拓寬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在向全球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同時,也為各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中國已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市場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當前,疫情引發全球嚴重衰退,“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涌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沖擊,脫鉤、報復、封鎖、對抗等各種“不和諧聲音”日益嚴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人民命運與世界人民命運緊密相連,中國開放與世界開放休戚相關,世界經濟的行穩致遠需要中國經濟的開放發展,而中國經濟的開放發展也必將為世界經濟的開放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社會基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其實質就是進一步統籌好中國開放與世界開放的關系,堅持“互利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堅持“普惠包容”而不是“獨享狹隘”,更好維護和推動世界經濟開放發展。一方面,以中國開放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要進一步強化自主開放力度,發揮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的窗口作用,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以中國開放提速應對經濟全球化失速。另一方面,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在維護多邊經貿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各國宏觀政策協調,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增加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中國方案。

 ?。ㄗ髡撸荷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湯寶蘭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0103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