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創造更多標志性科技成就,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自立自強、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最根本的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靠自主創新實現突破、維護安全,又要全面做強自己、實現引領,蘊含的層次更高、價值更高、要求更高。
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笔滓氖恰巴晟泣h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從新中國成立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到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正確戰略部署,牢牢把握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整體性、全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一次把三大戰略擺放在一起,這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只有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把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形成合力,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黨對科技事業全面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形成了從理論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和進步,逐步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遵循客觀規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之路、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子。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科技創新各環節各方面。
健全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最大的制度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衛星導航、能源技術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顯著進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要將政府力量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痹谥卮罂萍紕撔律希瑖乙浞职l揮好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潛能、釋放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新型舉國體制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高度重視激勵問題。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我們的科技必將取得越來越大的突破。
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要與開放合作有機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眻猿肿咧袊厣灾鲃撔碌缆罚纫獔猿肿粤⒆詮?,堅定創新自信,又要以全球視野搞好頂層設計,在開放合作中推動科技創新。目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當然,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在經濟全球化深刻調整的大背景下,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系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開放創新促進我國科技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二、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標志性科技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钡瑫r也要看到,我國科技水平特別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基礎研究能力等方面,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找準重點、抓住基點、明確方向,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標志性成果。
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上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歷史和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近年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將科技領域視為地緣博弈的舞臺,試圖以獨占技術優勢強化自身經濟和科技霸權,妄圖遏制我國高科技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币嫦蚴澜缈萍记把?,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前瞻部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著力在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實現重大突破。要面向經濟主戰場,攻克工業母機、基礎軟硬件、基礎元器件等領域技術難題,徹底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領域關鍵技術,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工作思想,在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方面持續發力,讓科技創新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在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上下功夫?;A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建設科技強國“大廈”最重要的“地基”?;A研究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很難產生引領性、變革性、顛覆性的關鍵核心技術,建設科技強國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放眼全球,世界科技強國無一不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強國,我國要建成科技強國,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要堅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從根子、源頭和底層把制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東西搞清楚。要加大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比重、優化支出結構,健全多元化支持機制,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要創設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的良好機制與氛圍,保持戰略定力,為各類人才提供寬松的科研環境和學術自由,形成自由開放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制度環境。
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見實效。科技創新是財富創造的源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驅動力。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以更多科技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把自立自強、科技創新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支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力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要堅決維護科技安全,依托科技自立自強筑牢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技術基礎根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鼓足自立自強的精氣神
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戰略支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交付的重任。
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稟賦,也始終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鮮明標識。從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他們面對科學難題,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創造了無數中國科技創新奇跡,用行動詮釋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建設科技強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亦步亦趨跟進式的創新,聚焦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當代科技工作者必須大力弘揚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必勝信念、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團結奮斗,創造新偉業。
始終保持大無畏精神。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前進道路上,唯有樹立革故鼎新的勇氣,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才能朝著目標不斷邁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胸懷凌云志,敢為天下先,逆勢而上,不畏艱難,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勇于創新的獨特精神氣質。當前,建設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進入第二個關鍵階段,我們面臨的形勢任務前所未有,面臨的困難問題前所未有,許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艱險,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英勇無畏精神的支撐。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硬起鐵肩膀、扛起千鈞擔,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科技強國事業。
始終發揚釘釘子精神。建成科技強國,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根本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定下心來,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這樣的一種自信,就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業辦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國在C919大型客機研制過程中,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一以貫之、善始善終、久久為功,團隊依靠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和銳意創新的拼勁闖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余項。通過C919等國產民用飛機項目,我國掌握了5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加快了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沒有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釘釘子精神是無法做到的。在科學大道上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艱苦奮斗、自立自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時不我待的憂患意識和堅忍不拔的釘釘子精神努力工作,才能勇攀科技高峰。
?。▓坦P:紀建強、董曉輝)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