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來源:《紅旗文稿》2022/17 作者:曾天山 2022-09-13 14:16:48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8月19日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強調“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賀信,深刻闡述了職業教育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全面認識現代職業教育的多重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緊密聯結產業和就業,始終與國家命運和家庭幸福緊密聯系。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對接產業最密切、服務經濟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人力資源供給和生產力轉化作用。一是為產業經濟提供人才紅利。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緊盯產業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設置1349種專業和12萬個專業點,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吨袊殬I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指出,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校畢業生,促進了人口紅利的釋放與實現,推動了先進技術和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提供了基礎性保障和有生力量。二是為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提供先導力量。職業教育緊盯數字技術前沿,加快專業升級改造,布局新興專業,提升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增強適應性。改造提升傳統專業,優化和加強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相關專業設置,重點打造互聯網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高水平專業群,擴大數字技能人才供給。開發設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數字經濟頭部企業聯合培養培訓數字化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三是為生態經濟提供“綠色技能”轉化服務。職業教育參與國際合作組織“綠色技能”開發,設置綠色低碳技術、智能環保裝備技術等專業,擴大綠色技能人才供給。在教學標準體系中融入綠色低碳理念,將綠色技能納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把綠色要素、綠色理念融入教學全要素、全過程。

  促進就業創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職業教育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使學生能夠“上好學、好就業”,實現“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今年僅高校畢業生就達1076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熟練工、技術工持續性短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以上,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已是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兜牢民生底線的重中之重。一是為實現更充分就業開拓路徑。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人才培養對崗位要求的適應性不斷增強,職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高位,中職、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超過95%和90%,專業對口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二是為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搭建階梯。職校畢業生就業崗位遍布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年收入顯著高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三是提供更多創業平臺。職校學生創業意愿較強,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高職畢業生創業比例為3%左右。

  增進人民福祉。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國家出臺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政策,發展技能創造美好生活。一是解決群眾技術賦能問題,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通過全面提高教育、健康、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勞動力技能素養,為高質量發展奠定重要的人力資本基礎。二是確保老有所養、幼有所育。通過更有力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降低民眾在健康、就業、教育、養老、育幼、助殘等方面的家庭成本和風險,促進居民擴大消費,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活力因素。一是優化教育結構。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國家重視產業鏈全鏈條的協同布局,加大研發人才、工程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的協同培養。近年來,將職業教育作為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提高質量,增強適應性,在規模和質量上同步提升,職業教育穩居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動態適應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的發展變化。二是促進教育公平。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努力讓14億多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保障人人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政府建立了免、補、助、獎、貸等助學體系,中職免學費、助學金分別覆蓋超過90%和40%的學生,高職獎學金、助學金分別覆蓋近30%和25%的學生。為殘障人士、生活困難者等弱勢群體提供多種形式教育和技能培訓,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職業教育關切世界經濟復蘇和大眾就業,在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國際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一是職業教育開放水平更高。通過優化職業教育對外合作交流機制,出國交流的師生不斷增多,400余所高職院校與國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辦學,職業院校接收留學生累計達到2萬多人。二是助力國際產能合作。伴隨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與23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成25家魯班工坊,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培養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三是推動技術文化交流。參與世界技能大賽,主辦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2022年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以賽會友、以賽促技。打造中歐“雙元制”產教融合平臺,加強與德國、法國、瑞士等歐洲相關行業領域優質企業職教合作,推動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合作成立“中非職教合作聯合會”;實施“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遴選出80對特色合作項目。主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舉辦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大會,推動職業教育領域國際交流對話。

  二、準確把握職業教育新發展階段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加大政策供給、創新制度設計,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多元辦學格局和現代治理體系,實現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新階段。

  發展目標的階梯式遞進。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實現從全面小康到現代化強國的大跨越,從追趕到引領的大跨越,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大跨越。

  發展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總體態勢是好的,但也存在諸多風險挑戰,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發生新的變化。新發展階段雖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把握機遇和識別風險挑戰的難度明顯加大。在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新形勢下,機遇更具戰略性和可塑性,挑戰則更具復雜性和全局性,職業教育需要增強機遇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職業教育現存的突出問題。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存在著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制度標準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加以解決。

  三、以開放融通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量大點多涉及面廣,需要政行企校社研共同參與,以開放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教育數字化推動教育生態轉型,以教育的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深化產教融合。

  突出技術教育特點。把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在法律上保障職業教育“類型”地位。職業教育服務實體經濟,著重技能傳承與創新。一是著重制造業,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企業開始向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對復合型人才有著巨大需求。二是突出制造、安裝、操作、運維、服務環節人才培養。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產品鏈和價值鏈的優化,學校要遵循“寬基礎、大專業、小方向”的基本思路,優化職業教育“機械、電氣、控制、管理、服務”專業類別的結構比例,從專業建設的精細定位和優化設計入手,合理調整一批傳統專業,創建一批新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精、特、優”,從培養傳統制造業技能型人才轉向培養智能制造業技術型人才。三是注重數字化、綠色化技能素養。數字化與綠色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兩大趨勢,協同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既需要懂數字技術又懂行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數字化+綠色化+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需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

  促進跨界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對于職業院校而言,產業是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沃土,是學校培育人才的基本用戶和支撐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廣闊市場;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是支撐機械工業振興發展的人才源泉。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鼓勵行業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各個環節,推進產教融合、產教互動、校企一體辦學,促進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重要的產業政策與教育政策,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職業教育人才開發全過程。一是以產教融合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路徑。地方政府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規模、結構和層次,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優化職業教育資源空間布局,向主導性產業、區域經濟、主體經濟功能區融入,加快人才培養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強化政策引導,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建設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打造引領產教融合的標桿行業,培育行業領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二是以職普融通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推動全領域的功能互補,職業學校為普通學校提供職業啟蒙教育和勞動教育,普通學校為職業學校提供文化素養課程,打通高等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協同發展。三是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拓展職業學校辦學路徑。職業教育每年輸出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每年開展各類培訓達到上億人次。要引導職業院校將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作為重要辦學內容之一,形成服務區域和產業的多功能“社區學院”,推動“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落地,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大技術技能人才供給。

  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多元辦學格局和現代治理體系,確立“管辦評分離”教育治理原則,厘清政府、學校和社會三者的權責關系,優化職業教育生態,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職能邊界清晰、多元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的新局面。對技能人才和學術人才一視同仁,著力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為職校畢業生在就業、升學、晉升及教師工資福利等方面創造公平環境。

  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支持中外職業教育交流合作”。過去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我國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職業教育大國,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必須以高水平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高水平開放推動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ㄗ髡撸航逃柯殬I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98433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