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是國際公認“無聲的危機”,消除貧困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與心愿。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將本著開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參與的各相關方共同努力,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為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減貧事業緊密結合,不僅可以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減貧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可以通過助力全球減貧事業發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新需求、注入新動力,促進其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
開展全球減貧國際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向世界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世界和平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內涵,就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協同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共建的內容可概況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合作中要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實現“高質量、惠民生、可持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合作平臺。這些構成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理論架構,從中可以感受到其思想精髓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滲透著“天下大同”“達則兼濟天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為貴”等樸素哲學思想,與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變化的脈搏同頻共振,體現了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我國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首倡者、引領者和重要建設者,已把消除貧困等重要民生問題落實到共建倡議的頂層設計和建設之中,這從近年的減貧國際合作實踐成效中也得到了驗證。
共建“一帶一路”是推進全球減貧事業之所需。目前來看,全球減貧仍然任重道遠。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發展,給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減貧造成巨大沖擊,導致全球范圍內貧困人口不減反增。世界銀行認為目前的返貧人口已超過1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計2030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將達到10億左右?!堵摵蠂?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首要目標是,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目前來看實現這一目標非常困難。從目前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的國別分布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占了近60%,南亞國家約占30%,幾乎都屬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要合作平臺,以基礎設施、經貿投資和民生項目建設為抓手,將有助于大力推進全球減貧。
為全球減貧事業作貢獻是共建“一帶一路”之所能。共建“一帶一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目標,以經濟發展合作為核心開展全面國際合作,幫助貧困國家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貧困人口創造就業、增加收入,從而實現脫貧。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報告稱,“一帶一路”交通項目可降低貿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中國作為一個曾經積貧積弱的人口大國,實現整體脫貧令世界矚目,中國經驗為全球減貧提供了“活教材”。
二、促進全球減貧成效顯著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我國積極對外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形成了多區域、多領域、多層次、多元主體參與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減貧國際合作難度較大,取得的成效尤為珍貴。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為全球減貧奠定了堅實基礎。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國扶貧脫貧生動的經驗總結,說明了基礎設施對減貧的基礎性作用。許多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之所以仍然貧窮落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導致發展成本高、生產效率低,資源很難轉換成財富?;A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建設周期長,很多發展中國家可望不可及。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對促進區域減貧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肯尼亞的蒙內鐵路,連接首都內羅畢和港口城市蒙巴薩,開通后物流成本降低了40%,對肯尼亞和東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作用很大。由我國承建的斯里蘭卡普特拉姆燃煤電站是該國發電量最大的電站,建成投運后極大地緩解了電力緊缺狀況,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大量實例和研究結果表明,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能夠顯著改善區域營商環境,是實現地區減貧的重要前奏。
項目投資建設為全球減貧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充分就業是減貧的基本條件。我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建設一大批項目,為項目所在國直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這些項目建成后又衍生出大量就業機會。西方國家一些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在非洲企業雇員本地化率超過85%,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在亞洲,中老鐵路2021年12月建成通車,帶動沿線土地升值和旅游、農業等資源開發利用,為鐵路沿線200多萬民眾就業創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有力促進了老撾全國脫貧事業發展。近年來,我國建設了一批境外產業園區,作為我國海外產業投資的平臺,為當地產業發展和就業作出了顯著貢獻,不少地方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現代農業發展合作為全球減貧兜牢底線。不愁吃、不愁穿是減貧的基本目標和頭等大事。幾乎所有貧困國家的農業都不發達,在全球減貧進程中現代農業國際援助合作尤為重要。聯合國五家機構發布的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2021年全球面臨重度和中度糧食不安全的人口約有23億,占全球人口的29.3%。這些大多屬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合作領域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國與86個國家簽署了農業漁業合作協議,與其中一半以上的國家建立工作機制,累計投資農業項目超過820個,投資存量超過170億美元,向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近11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農業投資貿易、技術推廣、人才交流等合作顯著提升了共建國家農業生產能力,緩解了溫飽問題。
“小而美”民生項目為全球減貧事業添磚加瓦。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支持建設的“小而美”民生項目,有效提升了相關國家民眾的謀生技能、生產生活條件,以小產業帶動減貧事業發展。許多生動的事例說明,向當地人傳授一門技藝,相當于播下了減貧的種子。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宣布5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等。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未來3年內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實施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100個“幸福家園”項目等。這些“袖珍型”項目給所在國貧困民眾幫了極大的忙。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今后要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加強統籌謀劃,發揮援外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項目。
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國際合作為全球減貧提供內生動力?!胺鲐毐胤鲋恰笔俏覈蜈A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經驗。傳播現代文化、啟迪奮斗精神是扶貧扶智的基本功。我國援非的“萬村通”衛星數字電視項目,為撒哈拉以南25個國家1萬多個村落接通衛星電視信號,讓非洲村民看上了數字電視,使他們開闊了視野,獲取知識和市場信息更便捷。教育是發展之本,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我國在尼泊爾、亞美尼亞等國修建了一批中小學校,并提供計算機等教學物資,改善基礎教學條件,在阿富汗、盧旺達等國援建了一批職業技術學校、培訓中心,在吉布提、埃及等國設立“魯班工坊”,由中國職業教育學校對口建設,為當地青年提供實用技術培訓。
中國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為許多深陷貧困的國家提供了新選擇。近年來,通過搭建平臺、組織培訓、智庫交流等多種形式,我國積極與國際社會開展減貧經驗交流研討,發布《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7種語言版本,分享我國的經驗做法,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三、推動“減貧之路”建設行穩致遠
減貧國際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顯著標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導,按照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總體部署,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好事做得恰到好處,從而行穩致遠。
充分發揮相關主體的作用。在“一帶一路”減貧國際合作中,共建國家要擔負起主體責任。我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大國,開展減貧國際合作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扮演的是合作伙伴的角色,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和國情,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合作落到實處、產生實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企業的作用,相互取長補短、相輔相成。非政府組織具有接地氣、凝民心、聚民力的獨特優勢,應加緊培育壯大我國的涉外非政府組織,提高國際化運作水平,指導支持其獨立開展工作,或與政府、企業協作配合。注重加強與相關聯合國所屬機構、我國港澳和外國非政府組織的溝通聯絡,充分利用其國際合作網絡和國際影響力公信力開展減貧合作。教育督導我國“走出去”企業切實履行扶危濟困的社會責任,在項目建設運營中盡量多招納當地人員,提高用工本地化率,承擔政府援助項目建設更要切實負責,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適當聚焦重點國家和地區。現階段推進“減貧之路”建設,應適當突出重點國家和地區,把有限的優勢資源集中使用,盡快形成一批實打實的“減貧”成果。周邊國家與我國山水相依、血緣相親、人文相近,對我國發展安定有直接影響,開展國際合作交通物流成本相對較低,應作為減貧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這也是服務于周邊外交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與我全天候友好、對我外交支持較大的國家,與我開展“一帶一路”經貿投資合作較為密切、體量較大的國家,也應作為減貧合作的重點國別。充分利用聯合國南南合作機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合組織機制等在減貧國際合作方面的作用,加強對接合作。
注重開展數字信息技術國際合作。當今世界數字經濟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在開啟數字文明時代,我國提出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倡議,這也將有力地促進減貧之路建設。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證明,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搭建起電子商務平臺和文化教育平臺,使這些地方與外界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能很大程度上彌補其短板弱項,走上致富快車道。許多發展中國家非常欽佩中國普及互聯網、電子商務等取得的成績,希望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這些新技術新業態,迎頭趕上發展數字經濟,才能還上舊賬、不欠新賬,實現跨越式發展,顯著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在減貧國際合作尤其是政府援助合作中,應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力度,擴大對貧困國家數字信息技術應用管理、新業態培育等方面的培訓力度,不僅培訓政府工作人員,也要培訓社團、企業人員和社區致富帶頭人。鼓勵我國的電商巨頭積極走出去投資興業,既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收獲可觀的經濟效益。
為全球減貧合作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當前,應積極主動地向國際社會宣傳闡釋減貧國際合作成果,用事實說話,鼓勵當地政府官員和民眾站出來說話,提高宣傳的有效性針對性。我國援建的減貧項目,建成后應立碑留名、善始善終。相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智庫等,加強國際輿情監測,及時回應負面輿論,對于誹謗和詆毀要澄清事實、據理批駁,不使其泛濫發酵?!白叱鋈ァ狈钦M織應配合項目開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鼓勵我國有實力的智庫走出去開展國際交流,分享我國減貧成就和經驗,了解掌握國外輿論動態和我國減貧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隱患,及時建言獻策防患于未然。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