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的價值從不以其斗轉星移的傳送距離衡量,跨越江海的足跡也從不以其腳步停留的時間長短丈量。2007年3月,在上海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同志調任上海擔任市委書記。當我們翻開《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以下簡稱《習近平上海足跡》),重溫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求真務實、守正創新、開拓奮斗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全面回顧了習近平同志推動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戰略謀劃和部署,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深邃的政治智慧、真摯的為民情懷和卓越的治理能力,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在時代和人民宏大敘事的生動實踐背后,正是偉大領袖帶領我們一步步將藍圖變為美好的現實,其對上海的深遠影響歷久彌新,深深銘刻在了上海改革發展的時代軌跡之中,也為廣大黨員干部在創造新時代發展新奇跡的征程上砥礪前行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實踐指導。
一、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的根本要求貫穿始終
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黨之所以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出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的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地,上海具有光榮的紅色傳統和獨特的紅色基因。習近平同志時常告誡大家要“充分認識抓好上海黨的建設的特殊重要性,因為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對于這個黨的誕生地,習近平同志提出,上海黨的建設要不辱門楣,要走在時代前列。他強調,要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并將抓好黨的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突破口。
講政治、重黨建,反映在如何在發展的特殊時期進一步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上。習近平同志初到上海之時,正值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親自指導了黨代會報告的起草工作。在報告起草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尤為強調講政治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作用,要求將黨的政治建設部分單列,并從思想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等六方面提出了針對性要求和措施,這些前瞻性的要求,凝聚了他對加強政治建設的長期思考,對掃除低迷之氣,引導上海廣大干部群眾聚精會神搞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到現在對上海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講政治、重黨建,反映在如何抓牢抓實黨的基層建設上。習近平同志深入一線調研時,基層黨建始終是他關注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內容。比如,在盧灣,他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區黨建和“兩新”組織黨建長效機制;在長寧,他提出要進一步提高社區黨建工作整體水平;在靜安,他充分肯定了基層開展的樓宇園區黨建、黨員服務中心的創新做法……如今,上?;鶎狱h建已形成全域統籌、多方聯動、融會貫通的嶄新格局,這恰是當年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建工作規律、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基層黨建新路子”工作要求的充分體現。
講政治、重黨建,反映在注重紅色傳統的繼承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經常到革命圣地接受精神洗禮,要用黨的光榮傳統激發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豪情和壯志,把上海建設得更美好。在上海工作的七個月里,習近平同志就曾先后三次瞻仰一大會址。習近平同志離開上海前往中央工作后,無論是黨的十九大閉幕后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還是對抓好上海黨建“特殊重要性”的時常告誡,都深藏著他對上海黨建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殷切囑托。近年來,上海持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著力打造建黨歷史資源高地、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建黨故事傳播高地“三大高地”。在去年建黨百年之際,上海頒布實施了全國首部紅色資源相關地方性法規《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如今,上海的紅色文化產業已成為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時刻照耀著上海廣大干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二、一心一意推動創新發展
縱觀《習近平上海足跡》一書,“創新”是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彼時的上海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是上海發展的“執牛耳者”,他指出,只有以自主創新驅動城市持續發展,才能突破資源環境的制約,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將“創新”放進了中央給上海的定位中,勉勵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三年后,習近平同志在上海調研時再次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蹚水過河、敢為人先的創新實踐中,習近平同志主持推動了多項事關上海未來發展前景的戰略性工作。比如在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時,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堅持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全面推進浦東各項建設。若干年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國首個自貿區“落子”浦東,為新時代浦東發展安上了強勁有力的“發動機”。去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賦予了浦東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浦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偉大領袖對浦東發展的戰略擘畫,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的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發展思路。
習近平同志對創新的重視同樣體現在《習近平上海足跡》一書對于國產大飛機研制工作的一個細節描述。習近平同志初到上海之時,正值我國首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短程支線噴氣客機進入總裝階段。雖然飛機還未最終實現下線和首飛,但是習近平同志打破常規,欣然出席了該項目的百日會戰動員誓師大會,給參與飛機研制的科研人員以極大鼓勵,也正是在那時,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笑傲藍天、展翅飛翔”的期望。伴隨著習近平同志的關懷,中國的民機事業也逐漸從“屢戰屢敗”的挫折中走了出來。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國產大飛機首飛成功,當年習近平同志對國產民機研發事業提出的那句期許,在我們眼前一步步成為現實。
三、一脈相承厚植城市精神品質的形象定位生動鮮明
城市精神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最獨具特質的精氣神。在《習近平上海足跡》中,就單獨列出了一個篇章,詳細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如何塑造上海的新形象、凝聚上海人民的精氣神。今天,當我們再次回味習近平同志留給上海的這筆寶貴精神財富時,對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同,發出由衷的感佩之情。
要凝練城市精神,就必須挖掘城市歷史傳統中的精華和特征,抓住城市的文化個性和價值追求。作為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具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然而,面向時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上海不僅要積極參與競爭,同時也迫切需要我們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在競爭中取眾人之長,才能在未來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海后,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點,特意在原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上又加上了“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八個字。新的上海城市精神提出后,在全市上下產生了強烈共鳴。時至今日,這一充分彰顯上海特色的城市精神也深深熔鑄在了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和行動之中。
新的城市精神的確立,帶動了上海開放合作的步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工作便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來滬后,習近平同志及時而鮮明地提出了“四個放在”的施政理念,并強調“上海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體現了他善于把一地、一域的發展放在更宏大的格局中來謀劃的博大胸襟。他強調,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引擎。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促進長三角協調發展。2018年,習近平同志在首屆進博會上宣布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透過習近平同志的有關論述和推動的相關工作,我們看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絕不是單向輸出的“恩惠”之舉,而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全國一盤棋”精神的賡續,更是習近平同志確立的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城市精神最生動的寫照。
四、一往情深飽含赤子之心的為民情懷深厚濃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边@句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考察上海時凝練的14個字,高度概括了超大型城市治理主體的轉變。如果說黨的建設、改革發展、開放合作是《習近平上海足跡》一書不可或缺的幾大要素,那么“人民”這一主題則貫穿了全書的始終,是全書的“文眼”所在,凸顯了偉大人民領袖躬身為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無上情懷。
這樣的情懷體現在始終聚焦老百姓身邊的“急難愁盼”上。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走遍了全市19個區(縣),從繁華街區走到老式里弄,從田間地頭走到村宅農家,調研領域之廣、密度之高、節奏之快至今為人嘆服。在他看來,人民群眾反映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他經常告誡黨員干部 “解決民生問題是為政的根本,改善民生狀況是最大的政績?!边@些話擲地有聲,體現了他始終把群眾的事當作頭等大事的高尚品質。在《習近平上海足跡》一書中,一則則小故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習近平同志始終努力地將這樣一種情懷落到工作的實處:面對上訪人員,他要求領導干部要與群眾面對面接觸,直接傾聽群眾呼聲,并帶頭到楊浦區政府信訪接待室接待來訪群眾;面對社區工作者,他語重心長地強調“不要讓群眾辦事求爺爺告奶奶”;面對超大型城市治理,他一方面指出基層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努力把民生問題解決在基層”,另一方面強調城市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和關心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事關民生最現實最直接的工作相繼實施,進一步提升了上海城市治理“排頭兵”“先行者”的成色。
城市建設的水平直接反映在老百姓生活品質的高低上,而百姓的生活品質又最能體現以民為本宗旨的落實情況,這也是習近平同志到上海后比較關心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也是最能彰顯習近平同志關注民生冷暖的一個方面。隨著當時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中的一些區域開始重新考慮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騰籠換鳥”。習近平同志就曾對干部說:“對發展中的問題要辯證地看,不能因為一時的發展而犧牲了長遠的利益,付出沉重代價?!彼鲝?,“騰籠換鳥”關鍵要做好產業發展和能源資源消耗的“加減法”,生態環境保護要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十幾年來,按照習近平同志當年的思路和部署,上海各地紛紛解放思想、積極作為,崇明堅持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目標,連續滾動實施了四輪生態島三年行動計劃;青浦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當起了長三角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開路先鋒;金山按照綠色發展的方向,穩步推進全區產業轉型、空間轉型、治理轉型……今年,上海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南北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形成推進南北轉型發展的“1+1+2”頂層設計和政策框架體系,力爭通過整體性、系統性轉型將南北地區打造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主力軍、傳統工業地區轉型的樣板區、實體經濟筑基的壓艙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市民普遍反映,上海的天更綠了、水更清了、居住條件更好了。習近平同志主導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不僅展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和科學思維,更是他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的最好詮釋。
《習近平上海足跡》全方位、立體式呈現了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帶領上海立足新階段、尋找新思路、突破新矛盾、開創新成就的實踐探索??梢哉f,上海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浦江兩岸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凝結了習近平同志的親切關懷、諄諄教誨,讓我們深切體會到,領袖人物的誕生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習近平同志就是這樣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大領袖,值得我們真心追隨,并不斷從他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今天的上海,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邁向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征程上,上海必將牢記囑托,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努力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在創造新時代發展新奇跡的征程上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作者: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授)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