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向當地的鄉親們表示問候,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充分體現了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關注、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對安徽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安徽“三農”工作的親切關懷。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精髓要義,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抓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作出應有貢獻。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和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飽含著大國領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念茲在茲的憂患意識,對抓好糧食生產的殷殷期盼,對保障種糧農民種糧收益的真情囑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展現了深邃的戰略思維、宏闊的歷史視野、深厚的人民情懷、寬廣的世界眼光,為我們做好糧食安全各項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要把握好端牢飯碗、首要任務、黨政同責這三個關鍵詞。
“端牢飯碗”,就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黨的十九大后,2018年9月,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到黑龍江考察,再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地方考察、召開相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體現了黨中央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
“首要任務”,就是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抓農業農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黨政同責”,就是糧食安全黨政同責。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時再次強調,保證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黨政同責要真正見效。“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表明糧食安全的定位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二、深刻把握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保障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新的形勢,存在三大影響因素。
耕地資源趨緊。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6畝,人均耕地面積僅相當于澳大利亞(28.56畝)的1/21,加拿大(18.18畝)的1/13,美國(7.05畝)的1/5。耕地質量不高,耕地保護不到位,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占用耕地,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擠占糧食產能,這些因素均給糧食安全帶來了隱患。
消費結構升級。調查顯示,1985年至2019年,城鎮居民家庭口糧消費從人均每年208.35千克減少到110.6千克;年肉類消費從24千克增加到36千克,禽蛋從8.8千克增加到11.5千克。農村居民家庭口糧消費從每年人均257.4千克減少到154.8千克,肉類消費從12千克增加到32.4千克,禽蛋從2千克增加到9.6千克。我國糧、菜、肉比例由過去的8:1:1到現在的4:3:3,主食消費越來越少,肉蛋奶、蔬菜消費越來越多。豬肉耗糧系數是2.55、牛羊肉是2.18、禽肉是2.23,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糧食來發展畜牧水產和蔬菜。預計到2035年,我國的年均糧食需求將由現在的7億噸增加到8.5億噸。
糧食進口風險增加。2021年糧食進口總量達到創紀錄的1.6億噸,占我國當年糧食產量的26%、占世界貿易量的40%,糧食進口量越來越大。其中,大豆需進口1億噸左右,進口依存度超過85%。大宗糧食進口具有極高風險性,有錢不一定能買到,遇到災害、疫情、戰爭等突發事件,各國就先捂住自己的“糧袋子”。
面對糧食安全的新形勢,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不折不扣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扎實做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各項工作,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三、多種糧、種好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安徽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徽是糧食生產大省,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安徽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800億斤高位,居全國第4位,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總產344.5億斤、居全國第3位,較上年增產4.5億斤,增量居全國第1位、占全國增量的15.6%。安徽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做到“有規劃、有計劃、有政策、有措施、有行動、有成效”,圍繞多種糧、種好糧,重點推進“一個優先、五個落實”六項重點工作。
推動重糧惠糧興糧政策優先落實,讓農民有錢掙、得實惠。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我們推動提高糧食生產政策支持水平,確保糧食生產補貼逐步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一是提高糧食生產財政支持水平。在全面落實中央財政支持糧食生產各項政策基礎上,省財政統籌資金新增約11億元,重點用于300畝以上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標準及管護等。同步要求市縣加大對農民從事糧食生產補助力度。二是加強金融保險支糧力度。依托省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推行“無感授信、按需授信、隨時用信”模式,降低涉糧主體融資成本。對種糧主體10-300萬元生產經營貸款執行擔保費率由0.8%降至0.5%。在非產糧大縣,支持疊加開展補充性商業保險,省財政按照不超過25%給予保費補貼,市縣財政合計補貼比例不低于省財政補貼比例。三是落實糧食生產配套用地。要求各市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支持糧食生產等鄉村產業發展。
實施穩面積提質量增效益行動,推動多種糧、種好糧。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我們堅決完成每年國家下達安徽的糧食種植面積任務,推動糧食產業提質發展,增加種糧收益。一是穩定糧食面積產量。每年把糧食種植面積任務分解到市、縣、鄉、村,落實到主體和田塊,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產能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到2025年,大豆種植面積發展到1200萬畝。統籌好口糧和飼料糧生產,實行青貯飼料審核備案管理。二是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式生產,實現“單種、單收、單儲、專用”。到2025年,優質專用糧食面積發展到6800萬畝。三是壯大糧食加工業。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糧企業發展初(粗)加工,在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和廢棄物加工,促進糧食轉化增值。到2025年,糧食加工業總產值提高到3500億元。四是創響“皖美糧油”公共品牌。大力發展糧食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
實施種糧大戶等主體培育行動,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我們加大對各類涉糧主體發展壯大支持力度,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規模經營水平。一是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支持種糧大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優先將符合條件的種糧大戶發展成家庭農場,規范提升涉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25年,50畝以上種糧大戶發展到15萬個,涉糧家庭農場發展到10萬個,涉糧農民專業合作社穩定在4萬家左右。二是壯大糧食龍頭企業。培育壯大一批集糧食生產、購銷、儲備、加工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到2025年,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發展到1500家。三是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優先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企業等涉糧主體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每年培育3萬人。
實施聯農帶農服務小農戶行動,帶動更多小農戶發展糧食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種糧大戶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我們重點推動規模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帶動能力,將種糧小農戶帶入現代糧食生產軌道。一是培育涉糧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種糧大戶和涉糧家庭農場、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圍繞糧食生產耕種管灌收全過程,提供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到2025年,涉糧社會化服務組織增加到3.2萬個,平均服務面積提高到912.5畝。二是推進糧食生產“大托管”。全面推廣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經驗,帶動小農戶、生產經營困難農戶實現規?;l展。到2025年,糧食生產“大托管”覆蓋所有產糧大縣,托管面積發展到1000萬畝。三是加強糧食社會化服務中心建設。重點支持區域性水稻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到2025年,育秧中心發展到780個,糧食烘干中心發展到800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發展到1000個。
實施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行動,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機械信息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種糧大戶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我們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糧食生產全過程,賦能現代糧食生產。一是推廣糧食生產先進適用技術。開展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到2025年,新培育10個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糧食品種,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二是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支持購置大豆玉米復合播種機等糧食生產亟須短缺機具,以及大馬力拖拉機等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三是加快糧食生產信息化建設。推進糧食生產數字化改造升級,推廣智能農機裝備,建設無人農場,將安裝定位系統、傳感器等物聯網智能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行動,夯實糧食產能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對糧食生產,我一直都很關注,基層調研時也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我們在保護好耕地基礎上,大規模開展農田建設,促進耕地“量”與“質”雙提升。一是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推動農田“小并大、短變長、坡改梯、彎取直”。到2025年,改造面積發展到3000萬畝,增加有效耕種面積3%-10%左右。二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工程,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面積提高到6250萬畝,占比提高到75%;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入逐步提高到3000元。三是推進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加快從水源到田間、田間到溝渠的灌排體系建設,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推進農村電網建設,實現所有排灌站、機井用電應通盡通。四是嚴格耕地保護利用。將國家下達我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到縣鄉村,落實到圖斑地塊。建立撂荒地、冬閑田動態監測和恢復種植機制。
對于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將持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牢記安徽在全國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中國糧倉多裝安徽糧的榮譽感,始終保持忠誠盡職奮勇爭先的狀態抓好糧食生產,以安徽糧食的“十九連豐”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ㄗ髡撸喊不帐∞r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