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

來源:《紅旗文稿》2022/15 作者:黃 瑾 2022-08-10 10:33:43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的形勢變化要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期盼,創造性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蘊豐富、邏輯嚴密,深刻回答了為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重大理論問題,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偟膩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其一,發展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薄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展現了鮮明的人民性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在實踐的全過程。既關注人民基本需要,又關注人民更高層次需要,突出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滿足人民對更高品質生活追求,切實將社會生產力提升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現實幸福感。

  其二,發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重視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實踐力量,對欠發達地區脫貧攻堅提出“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持脫貧攻堅”,對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提出“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經濟特區發展的創新創造活力”,對科技領域提出“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對城市治理領域提出“發揮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對鄉村振興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這些論述涉及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的人民群眾,號召人民群眾立足自身所處地域、所在崗位發揮創造性、主動性,從而形成推動全方位發展的偉大合力,真正體現了“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的人民觀。

  其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不僅是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擁有者享受者,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成果的分配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突出以廣大群眾為主體的財富分配方式,“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薄A暯娇倳浺?,“繼續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口和有困難的群眾,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搬槍μ囟ㄈ巳好媾R的特定困難,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保@些重要論述表明,困難群眾、經濟發展薄弱地區是實現共享、推進共同富裕的關注重點,需要久久為功。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享成果必須突破傳統的物質共享局限性,既重視物質領域,也重視精神領域對人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

  生產勞動貫穿于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目的揭示了社會生產的本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認識。

  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以人民的需要為生產目的。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生產主要滿足剝削階級的需要,其中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資本增殖和獲得利潤的需要,馬克思深刻指出:“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而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生產成為保證社會成員“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的手段。這表明新的社會形態與舊社會形態的生產目的截然不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滅了階級剝削,人民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生產目的從最大限度滿足資本增殖轉變為最大限度滿足人民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深刻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充分反映了人民和時代的心聲,揭示了社會主義生產的價值意義。

  進一步準確把握了社會主義生產與“現實的個人”的需要關系。一是社會生產要滿足“現實的個人”的需要。所謂“現實的個人”,馬克思認為是具體、鮮活、感性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構成了社會,要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黨中央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巨大好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二是滿足“現實的個人”需要必須立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基于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另一方面,對需要的滿足不能超越生產力的發展基礎,而是應該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于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重點是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特別是提升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基本公共服務。深刻汲取提過高目標、搞過頭保障,“福利主義”養懶漢的歷史教訓,統籌考慮人民的當前需要和長期需要,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的長期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以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時代要求和具體實踐,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

  其一,為人的全面發展積極創造條件。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歸根到底是由物質生產狀況決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跨越。一方面,新的歷史方位下生產力發展水平客觀上能夠為人的全面進步提供更加有力的堅實保障,另一方面,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以何種面貌出現,很大程度上與人自身的目的性緊密相連。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人民對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醫療、生態等諸多領域提出更高要求。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進步”,必須圍繞這些新需求,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將社會進步作為人的發展的必要前提,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不斷謀求人的解放和發展,從根本上克服了西方經濟學見物不見人的弊端。

  其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世界人民共同發展。“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共同體”。近代大工業興起促使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進,使得人類命運緊密不可分割。但資本將人本身作為生產手段,造成了人的異化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對立,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共同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關注中國人民的發展,而且關注世界人民的共同發展。第一重維度是從資本的全球化訴求回歸到各國人民的普遍訴求。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加劇了全球貧富兩極分化,引發了更大范圍的國際沖突和階級對立,對人類的發展乃至生存構成嚴峻挑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薄皥猿止桨荨⒋蛟炱胶馄栈莸陌l展模式”。這些主張跳出資本的狹隘視域,表達了世界人民期盼新型發展模式的心聲。第二重維度是促進文明交流。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傳播是隨著人的交往擴大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也是促進人的關系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倡導以文明交流為載體促進各國人民彼此關系增進,民心相知相親相通。第三重維度是將本國人民發展與世界人民的發展緊密聯系。“中國發展是屬于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做好中國的事情就是為世界人民的發展作貢獻。同時,中國“愿意為中國人民造福,也愿意為世界各國人民造福”,積極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投入,倡導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形成新型全球治理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放眼世界,秉持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凝聚促進發展的國際共識,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十幾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允許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決不能在富的人和窮的人之間出現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準確把握了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持續夯實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求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深化了對公有制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認識。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思考實體經濟發展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要求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階段,應該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抓住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對此,要汲取西方國家發展教訓,避免經濟“脫實向虛”,保障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要總結以往經濟發展經驗,避免簡單追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發展,努力實現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

  循序漸進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需要循序漸進,分階段實現。在歷史性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黨中央首次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共同富裕劃定了時間表路線圖。習近平總書記把促進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穩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設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共同富裕區域樣板,是因地制宜有效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有力舉措;實施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著力解決制約實現共同富裕短板的積極戰略;創造性提出三次分配理論,逐步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調整的格局,是進一步調節收入差距、加強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性安排;逐步推進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遵循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成功運用。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主體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方面。以滿足人民需要為目的,通過人民的偉大實踐提供發展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并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共有又進一步調動了人民建設的熱情和能動性,“這方面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在整個過程中,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條件逐步具備,從不完善向完善日益推進,向著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逐步邁進。

 ?。ㄗ髡撸焊=◣煼洞髮W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許華卿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03505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