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
一、牢牢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戰略基點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靠自主創新實現突破、維護安全,又要全面做強自己、實現引領,蘊含的層次更高、價值更高、要求更高。
要有強烈的創新自信。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世界貢獻了很多科技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也使我國長期居于世界強國之列。歷史一再證明,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重大成績,無不留下深深的創新烙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只有堅定創新自信、增強創新自覺,才能清醒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持久豐沛的創新源泉。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全面獨立的科研體系,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取得了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以國家戰略為引領,打造了一支黨領導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關鍵途徑。面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國家實驗室要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加快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科研機構要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貢獻;科技領軍企業要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我們曾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調動全國資源力量,不但創造了“兩彈一星”奇跡,而且踔厲奮發、奮起直追,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新發展階段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國科技創新面臨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更為迫切的內部需求。必須把新型舉國體制作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障,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健全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舉國體制。既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又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通過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相互配合、優勢互補,調動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二、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攻下了就是“國之重器”,攻不下就是“國之命門”。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卡脖子”技術上全力攻堅??萍脊リP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特別是突破“卡脖子”技術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 “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調整的情勢下,不掌握突破“卡脖子”技術,必定受制于人,被牽鼻子。要甩掉“卡脖子”的手,就必須要聚焦堵點、斷點、卡點補短板,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高端光刻機、高檔數控機床、高端儀器裝備、關鍵基礎材料等嚴重依賴進口的領域,出臺“揭榜掛帥”政策,通過“懸賞制、賽馬制、軍令狀”等方式匯聚“最強大腦”,打好攻堅戰。同時,還要未雨綢繆、前瞻預判,甩掉未來有可能“卡脖子”的手。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能源安全、種業安全、生物安全、量子信息、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的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積極組織開展變革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努力在重大戰略領域建立科技優勢,在全球創新鏈條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未來徹底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
在基礎研究上持續加強?;A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作出系統部署?;A研究經費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14.6%。2021年達1?69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例連續?3?年超過6%,“從0到1”的突破越來越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要求,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基礎研究薄弱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突出短板,許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就在于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不斷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創能力,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并重,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地交流辯論;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強化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建立非共識項目和顛覆性技術的支持機制,完善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科研評價機制。
在企業創新上要多維推進。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近年來,企業已經廣泛參與到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等科技創新活動之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余項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80余項,占比高達79%。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問題,是多年來的一大痼疾,也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地方。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要健全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三、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好,必須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引領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我國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等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今后一個時期,要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以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準確研判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大勢,從實際出發,確定創新突破口,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培育和形成新的發展動能。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完善保護產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強化激勵等方面機制政策,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競爭機制。
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只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才能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彎道超車,才能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唯有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方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提升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加快形成先發優勢。要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加快形成開放優勢。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加快形成人才優勢。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加快形成整體優勢。
(執筆人:王 濤、董曉輝)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