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

來源:《紅旗文稿》2022/15 作者:王春法 2022-08-10 10:33:30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回信,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做好新時代文博工作、推動國家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立體、真實地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高舉思想旗幟,增強歷史自覺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更加充實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滿期待,越來越多的觀眾想要通過走進博物館來接觸和系統認識中華文明,在購物車里“考古”、在電商平臺上“博物”成為社會大眾追求生活質量和文化品質的時尚潮流。博物館不僅服務于公眾,同時也被賦予了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給予價值引領的時代責任。近年來,隨著全國各類文博單位充分運用館藏資源發揮知識創新優勢,通過展覽、社教、傳播、文創等文化產品體現社會擔當和責任感,文博行業建立起強大的社會公信力。如何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館藏資源,從而打造更加親切、包容、值得信賴和穩健的博物館文化形象,不斷傳達對社會和公眾的關懷,為人類文明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是新時代博物館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站在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高度,深刻闡明了博物館工作所擔負的重要使命任務,提出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把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為我們做好博物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推動國家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時刻牢記和主動擔當新時代文化使命任務,強化意識形態責任擔當,堅持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根本方向,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中心環節,以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積極回應時代新要求、滿足人民新期待,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大學?!弊饔?,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在時代和實踐發展中展現文化新作為新氣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必須加以妥善保管和利用。國家博物館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用好用足長期以來形成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并善于從中尋找源頭活水,繼承發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努力傳承弘揚中華文明,準確揭示蘊含在文物遺存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論支撐,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準確把握國家博物館功能定位。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位特殊、功能特殊,最重要的職責任務就是珍藏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發揮好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作用。要構建與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相吻合、相適應的中華文化物化話語表達體系,通過不同形式層次的展覽讓文物來說話,讓歷史來說話,以物證史、以物說史、以史明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文明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雄心壯志。由此出發,國家博物館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全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以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三個基本陳列為基礎,以系統完整展示百萬年人類活動史、上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為導向,著力打造彰顯民族發展歷程、記錄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長廊,打造展現中華文明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的文化殿堂,打造激勵人民堅定信心、團結奮斗的精神家園,打造中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行業標桿,打造引領文博事業發展的人才高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塑造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二、深耕主責主業,講好中國故事

  深化學術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當前我國歷史還有很多未知領域,歷史研究任重道遠,必須通過加強考古工作力度,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進一步準確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國家博物館將充分發揮館藏文物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推進館藏文物征藏管理,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提升以物證史和以物釋史能力,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還原中華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立足中國博物館行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律,梳理博物館學學科分支,構建學科理論框架體系,建立完善中國特色博物館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學科體系,拓寬研究的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為行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和智力支持,不斷提升全行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創新展覽展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必須加快技術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讓更多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匯入云端,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系統完整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加快“古代中國”改陳提升,進一步辦好“復興之路”,精心打造“復興之路·新時代”,策劃推出更多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煥發出中華文化更多魅力和風采,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切實增強人民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園。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出席“瑪雅:美的語言”文化展開幕式時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并于此后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讓文物活起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們將進一步豐富傳播渠道,充分發揮館藏文物數量龐大、形態多樣、體系完整的突出優勢,努力把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充分呈現出來、傳播出去,不斷增加博物館的社會可及性。深度挖掘館藏文物價值內涵,加強品牌建設,結合展覽系統化研發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創產品,形成形式多樣、富有創意、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讓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多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國家博物館的國際交流展發來賀信或題寫序言,強調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國家博物館將進一步充分發揮國家文化客廳作用,利用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上合組織博物館聯盟、中日韓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等多邊機制,形成多層次機制化對外合作交流格局,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辦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等品牌活動,推動展覽“走出去”和“引進來”,特別是有針對性輸出一批代表國家歷史文化水平、反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精品展覽,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國博智慧和國博力量。

  三、引領行業發展,助力文化強國

  踔厲奮發,守護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40多萬件文物藏品和時代物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結晶,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守護好這些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既是國家博物館最根本的職責使命所在,也是國博工作的核心之核心。下一步,國博將充分發揮行業頭雁的引領示范作用,繼續秉承“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安全工作理念,從政治意識、制度安排、技術應用、人員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加強文物管理,筑牢安全底線,做好預防性保護,引領行業安全標準建設,做好博物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表率。牢固樹立大安全觀,構建包括政治安全、文物安全、維穩安全、觀眾安全、消防安全、館舍安全等在內的大安防體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將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和時代物證完好無損地傳給下一代,為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賡續傳承,傳承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文化傳承,人才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博事業飛速發展,“文博熱”“考古熱”悄然興起,這些新趨勢新變化都為國家博物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國家博物館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為目標,立足文博人才發展規律,發揚老一輩國博人淡泊名利、嚴謹擔當、甘于奉獻、守正創新的優良傳統,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廣聚天下英才。充分發揮首席專家制度、特聘專家制度、訪問學者制度和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大力宣傳精專一業的先進典型,努力構建總體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過硬,領軍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梯次配備、專業技術人才、綜合管理人才、運維保障人才各盡其才的良好局面,聚力打造引領文博事業發展的人才高地,為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守正創新,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內外唯一能夠系統展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綜合性博物館,理應自覺承擔為民族寫史、為文明立傳的重要職責使命,努力提升展覽展示和社教傳播水平,充分發揮博物館獨特的教化導向作用,把中華文明的故事講述好,把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示好,把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根本問題回答好,把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傳播好,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用足用好當代考古和歷史研究優秀成果,加強館藏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煉中華文化精神標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系統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價值,提煉出歷史積淀深厚、社會認可度高、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中華文化精神標識,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出來、闡釋清楚,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新的力量。

  國家博物館將持續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夯實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做好文物活化,推進對外交流,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和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許華卿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03420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