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是在人民中成長起來的偉大領袖,他的人民情懷在地方治理實踐中不斷得以厚植深化?!陡稍趯嵦?勇立潮頭——習近平浙江足跡》一書生動展現了他在浙江工作期間,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干在實處、勇立潮頭,率先推進浙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不斷完善區域現代化建設布局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彰顯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為民情懷和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的奮斗追求。
擘畫制定造福于民的治理方略。習近平同志強調,當共產黨的“官”,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于民。2002年10月,他到浙江工作后,聽民聲、察民情、思對策,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推動浙江新一輪發展、進一步造福一方百姓。
到浙江工作后的兩個多月里,習近平同志到市、縣(市、區)和省直部門調研的時間超過50%。為了爭取更多時間調查研究,他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有時甚至在16個小時以上。2003年1月初到舟山、紹興兩地調研后,他給自己布置的“到11個市都跑一跑”的任務完成。
習近平同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時間深入基層和部門調查研究。他說:“幾年下來,我幾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與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的真切感情,并在實踐中逐漸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縣情。”這樣的真情,不是僅憑嘴巴說出來的,而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在調研中,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群眾工作,真心傾聽基層同志的意見。他經常和身邊的干部講,不要小看座談會,對村干部和村民來說,可不是小事,一定要讓他們在會上都有發言的機會。正因為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深入人民群眾“聽實話”、“摸實情”,高度重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著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到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每一項決策部署都蘊含著真摯深厚的人民情懷,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要義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追求。
在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擘畫了作為浙江省域治理總綱領和總方略的“八八戰略”,制定實施創建生態省、建設“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一系列決策部署。這些決策部署的貫徹實施,推進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推動了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生根,促進了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
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進發展。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對“浙江現象”以及浙江如何破解“成長的煩惱”和“先發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思考。他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拔覀內匀恍枰狦DP,但經濟增長不等于發展,也必須明確經濟發展不是最終目的,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才是最終目標?!痹趫猿肿咝滦凸I化道路的戰略指引下,浙江的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逐步從“低小散”轉向“高精尖”,以“高質量”取代“高增速”。
從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習近平同志對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層次,實現浙江經濟“鳳凰涅槃”和“騰籠換鳥”,做出精心的謀劃和部署。“發展也不是盲目蠻干,不能走老路。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經營老路,國家政策不允許,資源環境不允許,人民群眾不答應。”
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統籌城鄉發展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他要求領導干部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仔細研究引導農民進城的辦法,讓農民這邊進得來,那邊回得去,來去自由,左右逢源,有進取之路,無后顧之憂。此后,浙江漸次開展了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新土改”,在農村產權全面確權的基礎上推動金融下鄉、發展普惠金融的“新金改”,推動戶籍改革的“新戶改”,以及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新社保”等。這些城鄉綜合配套的改革都圍繞人展開,為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
2005年,習近平同志到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創造性地闡發了生活富裕與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他說,我從安吉的名字,想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想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想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2006年浙江省第七次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經濟增長是政績,保護環境也是政績”。這就不僅從新角度深入闡述了“兩山”重要理念,也展示了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政績的政績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回應了人民群眾呼聲,把握了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抓住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要求還人民群眾以清新空氣、青山綠水和一方凈土,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順乎民意,事關當前、關乎子孫,是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生動體現。
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跳出“三農”發展“三農”,不能僅僅在城鄉一體化上做文章,更要在保障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民主權利基礎上,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
2003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考察調研中了解到,針對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培訓不足的情況,衢州啟動了“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對此,他予以高度肯定,強調要按照市場需求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有組織地向省內外輸送農村富余勞動力,形成一定規模的勞務經濟;要把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農民培訓結合起來,既要規范化、高標準培養技術“藍領”“灰領”,也要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發展勞務經濟。浙江省開展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從2004年至2010年全省完成對1000萬農村勞動力的培訓。
習近平同志不僅高度關心人民群眾物質利益的落實和維護,也高度關心人民群眾文化利益的落實和維護,不僅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物質民生的改善,也高度重視文化民生的改善。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強調,要把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落實到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建立科學的文化體制,創造豐富的文化產品,提供優良的文化服務,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斷順應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放手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弘揚文化、創造文化、享受文化,加快推動文化大省建設,有效推動了浙江文化的繁榮興盛,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決人民群眾的小事急事難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老百姓的冷暖,多次動情地說,“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拔覀兊哪繕撕芎陚?,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p>
在浙江工作期間,關心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把造福人民的實事、大事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小事、急事、難事辦實辦好辦妥,“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習近平同志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追求。
習近平同志不僅要求基層黨員干部改進作風、深入群眾,而且要求省級機關干部也要勤于走出辦公室,以實際行動轉變作風。他特別交代,不要驚動當地領導,直接到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地方、到問題最多的地方、到最偏遠的地方調研走訪,了解省委中心工作貫徹落實的情況,了解基層和群眾的所需所盼,把領導同志平時下去看不到、聽不到的東西原汁原味地反映上來,為省委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依據。
每一次調研,除了相關的必要人員外,習近平同志一直堅持輕車簡從,不搞層層陪同,不帶框框,既到條件好、發展快的地方去,也到問題多、困難大的地方去,力求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求實效。他總是勉勵廣大干部,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心里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到困難群眾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盼,多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
把造福人民的事辦實辦好辦妥,必須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2003年11月,習近平同志接受訪談時說,我們現任都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工作的。很多事業,它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它是要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才能實現的。最好的主意也經不起折騰。我們在做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情,希望后人也接著我們的事業干下去。他希望浙江的領導干部不要搞所謂的形象工程,要多做埋頭苦干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要創造澤被后人的“潛績”。
習近平同志一再教導黨員干部,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班子只是“流水兵”,發展才是“鐵營盤”,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民謀利益。他嚴厲批評一些黨員干部把為人民服務掛在嘴上,實際卻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熱衷于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置于腦后,這樣做必然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敗壞黨的形象。2004年初,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浙江省在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中全面開展“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牢固的群眾觀,創為民、務實、清廉好班子”教育實踐活動,各地紛紛對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說“不”。
胸懷“為民造福”的政績觀,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矢志不渝謀發展,致力于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習近平同志帶領浙江全省干部群眾干在實處、勇立潮頭,加快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ㄗ髡撸褐泄舱憬∥h?!凑憬姓W院〉副?!丛骸甸L)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