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教育引導全國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明確了實踐要點。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文化底蘊的同質性、內容體系的共生性、價值導引的契合性、實踐延展的同向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國家層面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獨特精神標識指引著各民族意識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社會層面看,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共價值追求促進了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從公民個人層面看,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具象化行為準則引導著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不斷向現代化邁進。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應然角度觀照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反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深層動力,從實然角度形成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實踐引領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結合時代特點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的表達形式,激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的時代魅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外顯元素“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二是采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感”化措施,引導各族群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感染和中華文化的洗禮淬煉中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長青之藤;三是針對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筑各族群眾人人向往的共同精神高地,引導各族群眾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內心深處。
二、以“四個共同”為起點,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基礎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明確提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v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脈絡,“四個共同”理念深度契合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整體特性,與我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邏輯高度呼應,從根本上講清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何以能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發展、凝聚熔鑄的根源,充分奠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要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因此,從歷史中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資源,需從歷史洪流中探尋和識別代表“民族精神、民族魂”的中華文明瑰寶,潛入生活細流形塑各族群眾易習易得的外顯符號和生動形象。
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有形”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中華文化最直觀的載體和鮮明表征,連接著各族群眾的主觀認知、情感偏好和行為取向,是促使各族群眾形成穩定的、持久的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精神標識,如從“中藥”“絲綢”“長城”到“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均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偉岸形象和精神面貌。因此,應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豐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推動“有形”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標志性建筑建設、旅游景觀陳列等,建設以“各民族大團結”等為主題的公共文化公園、文化研學基地等,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吸引力。
以“四個共同”的“有感”化實踐深化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發軔于中華民族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鞏固于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實踐中。深化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需大力開展“四個共同”的“有感”性實踐,深化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各類平臺建設,促進各族群眾緊跟時代步伐,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進程中實現共同富裕;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將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中,引導各族群眾在熟知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鏈條、中華文化的孕育發展時段等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扎牢各族群眾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情感紐帶,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三、以“五個認同”為核心,匯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五個認同”是涵蓋了國家、民族、文化、政黨和制度五維關系的意識合體。其中,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是現實基礎,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承載主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根基所在,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是政治保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動力之源。
在各類學校深入開展“五個認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币虼?,要明確“五個認同”教育目標與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目標的契合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等環節,大力開發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等新型教育平臺資源,打造線上教學、線下輔導、“第二課堂”實景模擬相融合的精品思政課,落實落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各族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時,將“五個認同”教育覆蓋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全過程,落實好課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思政教育使命,切實實現“五個認同”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此外,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學段一體化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創造良好的“校社家”協同育人大環境,使愛我中華的種子深埋在各族師生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各族青少年的心田里生根發芽。
著眼于“五個認同”開展社會宣傳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一腔熱血灑高原的黨的干部孔繁森、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堅定信念的藏族牧民卓嘎姐妹、“勇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的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等一個個先進人物和事跡,都生動呈現了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各民族大團結的情景,都是以“五個認同”宣傳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素材和“有形”資源。同時,在社會宣傳教育過程中,要賦予“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崇高意義,頌揚“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的群眾首創精神,創作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歌曲、舞蹈、影視等系列作品,邀請先進英模走進機關、企業、社區進行思想交流和現場互動,把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深入開展“五個認同”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促進“五個認同”社會宣傳教育往深里走、往實處落。
四、以“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為內容,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指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绷暯娇倳洀娬{的“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作為重大的原創性論斷,進一步豐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是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深刻闡釋出中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輝煌歷史、奮斗動力和發展決心,是各民族精神上相互支撐、情感上相互親近、利益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兼容等的形象素描,蘊含著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通過“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容,揭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規律,締結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精神紐帶,強化各族群眾血脈相連、堅不可摧的共同體情感認同,才能引導各族群眾將“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深植于內心、外化于行動。
重視“見物又見人”的生活化宣傳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工作要見物,更要見人。做民族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泵珴蓶|同志曾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只有經過生活化形塑和實踐性表征,才能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現實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發揮我們黨聯系各族群眾、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的獨特優勢,以各族群眾“需要不需要”為價值基點,以各族群眾“滿意不滿意”為實踐落點,當好各族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激發各族群眾齊心協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創造偉力和奮斗動力,增強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自信心和互信度,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筑基“互聯網+”提升“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宣傳教育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建設好“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宣傳教育的互聯網陣地,創新“互聯網+”的“有形”宣傳載體和形式,才能促進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質增效。因此,應聚焦各族群眾的線上關切,在抖音、各類官方公眾號、微博等設置有關“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宣傳主題,有的放矢地引導各族群眾參與網絡留言和線上互動,使各族群眾在“面對面”與“鍵對鍵”的多位適應中交往交流交融;創設“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互聯網宣傳教育高地,打造“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宣傳教育的網絡輿論紐帶,提高對西方國家網絡文化滲透的有效防范和處理能力,構建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宣傳教育場域,使網絡空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做深做細做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時代要求。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才能使各族人民生活相依、情感相融、心靈相通,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形成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ㄗ髡撸盒陆髮W黨委副書記、教授)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