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

來源:《紅旗文稿》2022/11 作者:張少義 2022-06-10 15:23:20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優先系列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和基本原則,將促進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應對復雜嚴峻總體就業形勢,加快建立健全高質量就業促進機制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再次被擺在突出位置。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等復雜局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今年以來,我國市場主體面臨的壓力增多,反映在就業問題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部分群體就業壓力加大,總體就業形勢可謂復雜嚴峻。2022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600萬人,是多年來最高;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也為歷年最高,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同時,就業結構性失衡更加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錯配、隱性失業顯性化、傳統行業中低端就業崗位減少、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比較嚴重,就業崗位轉移流失較多。

  此外,穩就業還面臨著規模性失業風險增大、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作用減弱、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仍存短板等諸多新的挑戰?!半p減”政策下教培行業群體的轉型和再就業壓力較大,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用人需求緊縮產生大量再就業需求,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給就業帶來巨大壓力。

  破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難題,增進民生福祉、構建新發展格局,都需要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位,為穩就業保就業提供了根本遵循。這是應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大局全面穩定的必由之舉,也是現階段實現就業優先的集中體現。強化就業優先導向,重點在于健全綜合施策、構建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保障、優化就業服務、探索就業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

  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

  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基礎,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一定增長不足以支撐就業,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入分析、全面把握“?!迸c“機”的辯證關系,抓住并用好“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采取切實有效舉措,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綜合國內與國際、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的基本條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根本在于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應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使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構建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和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開發更多技能型就業崗位;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制造業就業新增長點;依托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不斷拓展新就業形態,充分挖掘就業崗位資源;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有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最大程度上保證就業崗位的供求平衡。

  實現就業優先不僅要努力擴大就業容量,還需要著力提升就業質量。新發展階段,更加重視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是實現就業優先的題中應有之義。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勞動者權益保護、勞動環境改善等方面,成為提高就業質量的重點環節。應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增強勞動者的技能和競爭力,切實打通職業發展的通道。加緊開發創造更多、更新、更好的就業崗位,以更體面的工作、更高的工資收入、更全面的社會保障、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平衡的工作生活、更和諧的勞動關系等促進更高質量就業。

  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發揮其就業主渠道作用

  穩就業,關鍵在穩企業。市場主體穩定有活力,就業大局就能穩定有擴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p>

  5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財政、貨幣政策要以就業優先為導向,退減稅、緩繳社保費、降低融資成本等措施,都著力指向穩市場主體穩崗位穩就業,以?;久裆?、穩增長、促消費。

  當前,要發揮國有企業在穩就業中“定海神針”作用,這是我國穩就業的獨特優勢。同時,也要發揮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作用,這是我國穩就業的主渠道,提供了城鎮存量就業的80%和新增就業的90%崗位。

  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穩就業的主力支撐,是保市場主體的重要對象,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但同時又是脆弱群體。近段時間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小微企業運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訂單難找、成本難降、賬款難收、融資難求、人流物流難暢通等問題突出。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關鍵在于為中小微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穩崗擴崗提供更大支持。近年來,黨和政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退稅減稅、緩繳社保費、降低融資成本等政策措施一再加碼,就業優先導向明顯。推進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復工達產,加快落實退稅減稅降費等減負紓困政策,加大政策扶持特別是金融扶持,幫助盡可能多的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留住“青山”。

  當前,面對一些超預期的不利因素,就業優先政策進一步提質加力。繼續降低創業的門檻,加大對創業的支持力度,使市場主體更快捷涌現,發揮好創業帶動就業的傳動和倍增效應。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營造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完善政府創業引導基金、市場風投資金、政策扶持小額融資等多渠道創業資金投入機制,提高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支持市場主體的直達性和有效性,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力度,對特困行業實施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費、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對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加快大規模留抵退稅進度,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信心,為穩增長、穩就業提供堅實支撐。

  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源泉,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創新驅動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吸取一些西方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的教訓,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強化失業風險應對,加強統籌施策,加大援企穩崗力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同時,發展壯大新動能,充分發揮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在就業創造中的重要作用,將經濟轉型帶來的壓力轉化為就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應著眼重點群體扎實推進充分就業,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機制,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強化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促進機制,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集聚區,吸引農民工等就地就近創業就業,積極做好退役軍人的就業創業工作,探索更為靈活、更為多元化的促進殘疾人就業方式。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善于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為就業帶來的新機遇,持續拓展就業崗位。當前,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崗位不斷涌現,新就業形態日漸增多,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共享經濟、直播經濟、數字經濟的亮眼表現,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統計數字顯示,包括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已經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1/4多。堅持放開搞活和規范發展并重,順勢而為補齊短板,有助于促進靈活就業規范健康有序發展,激發企業和勞動者的創業活力和創新潛能。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提高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就業質量,方能更好發揮新就業形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作用。

  就業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支持產業發展、壯大就業幫扶車間、鼓勵返鄉入鄉創業,有助于拓寬脫貧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的渠道。鄉村振興產業為先,必須加快培育返鄉創業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結合新型城鎮化合理引導產業梯度轉移,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動鄉村振興,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空間。整合市場資源,加快建設集渠道、平臺、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返鄉創業電子商務生態鏈和生態圈,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輸出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步伐,培育更多就業創業機會。

  強化對勞動者技能素質的提升,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

  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是實現就業優先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切實防范規模性失業風險”。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必須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抓好職業技能培訓,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力舉措,也是解決“有事沒人干,有人沒事干”的關鍵之舉。黨和政府在精準施策、暖心服務上下功夫、出實招,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搭建企業和勞動者高效對接平臺,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不斷提高就業供需對接效率。目前,我國逐漸形成了一支規模日益壯大、結構日益優化、素質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隊伍,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這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推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在科技不斷進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一方面需要加強職業技能提升體系的頂層設計,強化職業技能提升的政策制定,進一步完善培訓補貼政策,及時調整培訓目錄,建立分層分類的職業補貼標準,發揮培訓補貼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大力支持產訓結合,健全和完善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優化就業服務、強化技能培訓,關鍵在于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與培訓鏈有效銜接。必須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引導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拓展職業技能培訓多元化供給,多管齊下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通過支持開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增加技能培訓的公共性公開性和公益性,廣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和轉崗培訓,推動普惠性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的有機結合,方能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29751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