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對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表明,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既關系當前穩增長、又關系我國實現現代化長遠目標的重大而緊迫任務,必須全力抓緊抓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包括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對生產、生活的保障能力基本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發展。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對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形成突出制約,對城鄉、工農結構變化形成諸多障礙。面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須盡快啟動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綜合交通網絡布局不夠均衡、結構不盡合理、銜接不夠順暢,重點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存在較明顯短板。產業鏈供應鏈保障能力不足。防洪行洪能力,農業節水灌溉,城市供排水、節水工程等仍亟待加強,水安全風險防控、水資源承載力提高、水生態環境保護等基礎能力建設任務繁重。城市地下空間布局規劃滯后,地下空間設施特別是地下管網設施建設明顯滯后。城市內澇問題突出,地下管線老化發生的安全事故明顯增加。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能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存量填埋設施環境風險隱患大、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較突出。我國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仍需全面加強,能源清潔利用能力仍需全面提高。綜上,我國基礎設施體系仍存在多方面短板和不少風險隱患,對民生保障和改善形成制約;對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現代產業體系、物流體系發展,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形成制約。從穩增長、保民生大局出發,基礎設施體系保障能力必須加快提高。
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發展不平衡是制約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突出短板。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責任,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因此,受行政級別、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的綜合財力,決定了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發展的水平。那些行政級別高、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大城市,例如北上廣深等,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發展水平都比較高。而位于東部、南部的大城市(包括準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發展水平一般較西部、北部同類城市要高??傮w看,一二線大城市較三四線中小城市高。這一格局對中小城市加快發展并形成與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互補的城市群,形成嚴重制約;對西部、北部城市群發展形成的制約更為嚴重,中小城市各類企業都比較強烈地反映,在不同層級的人才引進方面存在較嚴重困難,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明顯不足。從西安、武漢、深圳等大城市、中心城市招聘人才,向中小城市轉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更加突出。一些企業不得不把研發等機構設立在深圳等地。這一問題不解決,則以城市群為主體模式的新型城鎮化就難以順利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就會受阻,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主要依靠的結構變化潛力,就難以充分釋放。因此,加快建設布局合理、保障全面、水平大體一致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對順利推進新型城鎮化,充分釋放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潛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基礎設施要有長遠目標。從長遠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實現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水平,必將是史無前例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實基礎。因此,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遠景目標,必須要有引領未來時代,并且能夠保障長遠的高標準、高水平。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經濟建設各個方面給工業化奠基讓路,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相對滯后。改革開放后,經濟出現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總體是“補課型、追隨型”發展。以地方和城市政府為主的建設格局,使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當前,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整體和長遠布局的合理性、服務保障的質量、全覆蓋和同一保障水平等方面,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仍存在顯著差距。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比較,存在更大差距。我們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久久為功的釘釘子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整體協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調動全社會力量,全面構建好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基礎設施工程。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抓手
需求收縮是我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緩解我國需求收縮現狀。受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長率顯著下降。2010-2019年,美元口徑出口增長率從31%降低到0.5%。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鎮化推進不平衡的影響,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大城市人口過多,中小城市人氣不足。導致大城市拿地難、中小城市賣房難,嚴重制約了房地產發展。2010-2015年,房地產投資增長率從33%降低到1%。由于房地產建設與制造業存在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因此還引起制造業投資大幅下降。2011-2016年,制造業投資增長率從30%降低到2.8%。房地產投資加上制造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50%左右,其增速大幅下滑,必然導致投資增速顯著下降。2010-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由23.8%降低到7.9%。出口和投資增速下降,使企業訂單顯著減少,開工率下降,進而使經濟增長率下降。與之伴隨的企業營業收入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導致了消費增長率下降。2010-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率從18.4%降低到10.4%。由此形成了需求不足、訂單減少、經濟增速降低、各方面收入增速降低、需求收縮的惡性循環,使我國經濟增長率持續回落。2010-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由10.3%降低到6%。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需求收縮問題進一步加重。針對2021年我國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需求收縮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恢復的突出矛盾。應對這一積累時間長,內在收斂性強的難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擴大需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空前復雜的外部環境,擴大需求必須立足國內,必須依靠我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因此擴大內需是應對需求收縮的關鍵性戰略安排。擴大內需有兩個方面的選擇:其一,消費為先還是投資為先;其二,居民和企業帶頭還是政府帶頭,這是穩就業穩增長必須做出的選擇。
消費是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基礎性動力。擴大消費需要就業和居民收入好轉的支持,需要企業產品提質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擴大消費的功課必須做在生產和供給端。使生產和供給活躍,就必須從生產能力改進和產品訂單增加等方面下功夫,這就必須依靠投資。投資一方面可以推動科技創新,改善企業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各類采購活動,增加相關企業的訂單。消費與投資是社會再生產運動中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兩個重要環節。社會再生產首先是物質的生產,這是消費等其它相關環節存在的前提。而投資是支持物質生產能力發展擴大的基本手段。沒有持續有效的投資,物質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無法實現,各類物質生活條件的建設和更新(例如城市和村莊等)也無法實現。投資可以帶動生產活動活躍,在支持供給增長的同時,也會支持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長,這就為增加的供給準備了必要的消費需求條件。這也是供給創造需求的重要表現。馬克思特別注意辯證統一地分析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把它們作為系統運動中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兩個環節。他指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他強調:“但是生產活動是實現起點,因而也是實現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這提示我們,如果不通過有效投資推動生產活躍和供給增長,轉而依靠刺激消費將會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擴大貨幣發行直接提高居民購買力,其結果可能是在生產和供給還沒有增加時,人們沒有進行相關的勞動卻增加了收入,消費需求擴大了,這可能成為通貨膨脹的重要誘因。擴大內需必須發揮好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必須增加有效投資帶動生產和供給活躍,帶動就業和收入增長,帶動消費回暖。
擴大內需必須發揮好政府的作用。需求收縮是市場調節的可能趨勢之一。市場調節下,企業追求利潤增長,居民追求收入增長。而市場需求是決定利潤和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當某些因素使需求下降,進而使盈利的機會減少、就業和收入增長的機會減少時,企業會謹慎安排生產和投資,居民會謹慎安排消費支出,與其相關的需求會呈現收斂態勢。這一態勢會加強需求的收縮,使其成為一個自我強化的趨勢。政府可以擺脫當前投資收益等短期效益核算的束縛,因此,可以逆市場需求收縮發揮作用。政府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是對市場調節必不可少的補充。擴大內需必須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必須通過政府投資帶動,使企業投資、社會投資全面回升,進而帶動就業和消費逐步回暖。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設施)是主要由政府負責的公共產品,在應對需求收縮,全力擴大內需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成為關鍵抓手。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有充分的資金、技術、物資和建設能力
充分的資金保障?;A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有較強的公共產品屬性,關系全局和長遠的發展需要。其項目建設,不能過度偏重算短期的投資收益賬和債務平衡賬。正如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指出的: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提高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首先,要算價值和使用價值兩方面的賬。既要重視項目建設投資的合理回收,更要注重項目所提供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保障能力,重視其惠民生、保長遠的水平。例如,高鐵建設投資規模很大,回收期較長。但切不可因此而否定高鐵項目建設的及時性和必要性。要特別注意高鐵給人民群眾出行帶來的便捷、便利,注意其對我國交通運輸水平質的提高,注意其中長期持續發揮的服務保障能力。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相關項目建設,必須全面考核價值、使用價值兩個方面的綜合效益,據此計算投入產出比。要注意項目的公共產品屬性,注意其不同程度的公益性,這決定了建設資金必須由政府財政和社會共同承擔。當前,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資金是充足的。其一,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中國政府的信用基礎高度可靠,財政稅收長期持續較快增長的潛力高度可靠。因此,政府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債券籌措資金的空間非常大。其二,社會資金規模龐大而投資渠道比較狹窄,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參與熱情很高,依靠政府投資動員社會資金參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很大??蓜訂T的中長期的財力資金龐大、可動員的當期社會資金龐大,保障了充足的建設資金。
充分的物資、技術和建設施工能力。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鋼產量、水泥產量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以及產能擴大潛力巨大等,都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經過長期鍛煉,我國建設施工能力已達到世界較高水平,中建、中鐵建等一批大型建筑企業潛在的建設生產能力有待充分發揮。與建設施工相關的技術不斷創新突破,一些重大關鍵技術也正在依靠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攻關??傮w看,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資、技術、建設施工能力均有較為充分的保障。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方針需要我們保持定力、迸發空前的發展潛力。為此,我們必須按照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的部署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全力抓緊抓好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工作,有效有力擴內需、穩增長、保民生。
?。ㄗ髡撸簢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