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核心是“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努力增強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自覺自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理論創新,為繁榮發展中國理論、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新時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根本保證,就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
從根本上解決好真懂真信真用問題。建構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需要研究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認識上解決真懂真信真用問題。事實表明,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研究者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學術工作中,自覺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個偉大時代,需要理論和思想的引領,也能夠產生這樣的先導理論和思想。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科學內涵、核心要義、精神實質,為黨的創新理論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筑牢為人民作學問的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歷史和實踐表明,任何時候都緊緊依靠人民,黨的事業就能無往而不勝。哲學社會科學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研究導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如果脫離了人民,就會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努力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作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是內在統一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其意義和價值大小,最終是由實踐來檢驗的。當前學術界仍存在“為學術而學術”“從概念到概念”的現象,一定程度偏離了“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發展方向。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把個人研究旨趣和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要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在回答時代課題中推進理論創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概括了黨百年奮斗取得成功的十條歷史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堅持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回答時代課題中推進理論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發展的基本路徑。
著眼研究“真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理論創新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其中,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就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關注的、黨和國家急需回答的“真問題”。解答這些“真問題”無不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思想動力、學理支撐、科學方法,不斷破解改革發展的新課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聚焦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深入推進“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我們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運用“兩個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實現理論升華的光輝典范。“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既是經驗總結,更是科學的方法論,集中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更好扎根中國實踐明確了基本路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唯有更精準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才能推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研究成果,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讓中國理論轉化成強大“物質力量”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奮進新征程,哲學社會科學要增強建構中國理論的自覺自信,讓中國理論成為掌握14億人民群眾的強大“物質力量”。
增強文化自信。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從哪里來?最根本的還是文化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敝挥袌允刈约旱奈幕咨?,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交流時,才能以自己的獨特內涵,成為世界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深入挖掘蘊藏在中華文明中那些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從多學科視角塑造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讓世界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了解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以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為人類發展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打造學術中國。打造學術精品,讓世界認識“學術中的中國”,是新時代我國學者的使命。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奮斗,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中國貢獻給世界的不僅包括形而下的“器”,而且包括形而上的“道”。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以提升原創性為根本著力點,以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為突破口,以推進話語體系建設為重大任務,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善于提煉具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推動每個學科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形成“硬核學術”、“中國學說”,為用中國理論武裝人們頭腦、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