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在部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強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全面發展是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
發展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主要載體,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式。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被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背景下,提供開放度高、可及性強、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產品,能夠以微小的“文化單元”形式,充分發揮聚民心、興文化的功能,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有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是激活人民文化熱情、增強精神力量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
發展文化產業是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選擇。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持續穩定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石。文化軟實力對內表現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凝聚力;對外則表現為跨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展示大國形象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創新等多因素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不斷提高,新業態發展動能顯著增強,文化產業韌性在疫情下得到彰顯,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未來著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挖掘、汲取、描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價值,創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不僅有利于對內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凝聚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有利于對外在交流融匯中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
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向度
價值向度: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為基本前提。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一貫主張,是適用于文化生產領域的普適性原則,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和文化產業領域均具有約束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優先性,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化產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為原則進行文化生產和藝術創作,要求文化創作主體恪守底線,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021年文娛領域治理力度空前,針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的唯流量論、過度娛樂化、粉絲打榜、天價片酬、偷稅漏稅、藝人失德等問題,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等多部門聯合開展整治行動,取得良好效果。市場從業者和企業主體要保持高度自覺,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切實踐行文化創造者、生產者和傳播者崇高的社會責任。
目標向度: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共同追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在黨的文化建設歷程中,人民的主體性地位被不斷夯實提高,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根本保障,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入快車道,標準化、均等化特征不斷凸顯。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7%;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7個、文化館3317個、博物館3671個,其中90%以上的博物館已經實行了免費開放,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同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比上年增長16.0%。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精神文化生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仍要繼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一方面,多措并舉促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質升級,在堅持標準化、均等化供給的同時,借助社會化力量進行數字化、精品化的有益嘗試,為基層群眾提供便捷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文化企業主體要主動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分眾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進行數字化、科技化創新的同時,警惕符號化、淺表化的消費主義邏輯,著力研究文化內涵的創新性表達,為消費者提供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特色文化產品。
問題向度: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但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領域都積累了一部分結構性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會持續存在。如何在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縮小差距,增加供給效能,將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文化強國目標期內亟待破解的重要問題。具體而言,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城鄉、區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存在差異,不充分主要表現為高質量供給短缺與低質、重復供給之間的矛盾。就文化事業來看,由于社會歷史原因,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同時也存在陳舊設施難以匹配新鮮需求的情況,部分公共文化資源存在閑置和浪費的現象。就文化產業來看,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不同區域在文化生產能力、文化創造活力、經濟價值轉化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高質量產品的整體供給水平仍有待提高。“十四五”期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仍需堅持問題導向,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健全市場體系、擴大參與主體、推動融合發展等方面加大力度。
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
強化凝聚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焙诵膬r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現實要求的準確把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素質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生產全過程,注重發揮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無形力量,在全社會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要牢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源泉,深化研究并厘清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更深厚的社會認同,使之成為當代人共享的精神財富與文化資源,深刻融入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中。
提升創新力:以文化產品和服務高質量供給為導向,健全“兩個體系”。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樣需要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為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明確了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要充分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盡可能激發新的文化消費需求。例如,“云演藝”、“云游博物館”等新型業態立足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了傳統文化要素與信息數據要素的融合互動,是文化創新的有益嘗試。要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主力軍力量,在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基礎上,發揮其在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文藝演出、電影院線、有線電視網絡等領域的優勢,強化龍頭帶動效應。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要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價值共創機制,強化社會化服務。要增強服務意識,建立健全群眾文化需求跟蹤反饋機制,開展菜單式服務,提供“適銷對路”的公共文化服務。
提高傳播力:以全面靈活的現代傳播方式為依托,用好敘事邏輯。文化的繁榮興盛發展不僅對內表現在凝聚力和創新力的增強上,更體現在對外傳播的有效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因而肩負起在文化交流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華文化本土化向國際化轉譯的重要任務。而提升講故事的能力,不僅需要外化的技術手段賦能,更需要從價值本體出發,從話語、文本、結構等基本的敘事邏輯出發,創造文化元素所依賴的物質空間、社會歷史空間、當代故事空間、虛擬故事空間等不同層次,創造更多跨文化接受的可能性。要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地反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在甄別篩選的基礎上,注重文化產品的創意性表達,重塑部分文化資源的空間場景和文化語義。要重視把握碎片化、交互化語境下的傳播特性。在數字化、圖像化、視頻化的當下,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認知方式、交互方式以及媒介使用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傳播必須適應新媒體環境以及受眾心理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更新傳播理念,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杭州師范大學錢塘學者、講座教授)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