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來源:《紅旗文稿》2022/9 作者:張福軍 2022-05-10 16:50:01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任務,也是培育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我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要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優先開展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奔涌旖ㄔO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競爭和深化分工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通過不斷培育壯大國內市場規模和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從而對全球生產要素和資源產生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推動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打通制約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變革,涉及我國經濟社會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各個部分,它們之間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構成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大系統。然而,當前我國打通國民經濟循環梗阻面臨諸多挑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都存在不少“斷點”“堵點”。例如,我國仍存在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導致產品質量不能完全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分配矛盾制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順利推進、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不高嚴重阻礙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等問題。通過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制約市場主體壯大、市場效率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勞動生產率提高、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等方面的關鍵堵點,從而扭轉供需結構錯配、促進收入公平分配、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不斷擴大內需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使得國民經濟循環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

  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有序流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克服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不斷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然而,我國區域之間部分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產業結構趨同化現象相對突出,對暢通國內大循環產生了嚴重“梗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要堅決克服地方保護,打破區域割據,消除市場壁壘,既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也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而是形成全國制度統一、標準統一、規模宏大的市場,達到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有序流動的目的。通過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等舉措,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解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不正當干預、隱性壁壘門檻等突出問題,為商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有序流動“保駕護航”。

  推動國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深化。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充分挖掘強大國內市場的潛力,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要素資源,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好地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彪S著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我國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中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并通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梢姡涌旖ㄔO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是要忽略國際市場,而是要將國內市場作為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基本盤,通過內外市場規則和標準相互融通,有利于以國內統一大市場為“內核”,吸引國際中高端要素資源向我國匯聚,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從而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涉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是我們黨對科學把握市場與政府關系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進行的深刻總結,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斷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供了基礎性條件。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是順應國內改革發展新變化和國際環境新形勢的必然要求,關系到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否順利實現。營商環境的公平透明,既要在市場主體保護、政務服務、監管執法等方面出臺有效的政策法規,也要在開放型經濟中加強與國際通用規則標準等方面的有效對接。從國內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完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和提升監管治理水平等基礎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良好生態,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激發各級市場主體活力。通過堅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監管,持續優化服務,支持企業家以恒心辦恒業,扎根中國市場,深耕中國市場。從國際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推動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等方面,推動相關行業標準與國際接軌,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平等地對待國內外所有企業,從而穩定外商投資預期,不斷優化外資營商環境。

  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不斷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改革市場監管體制,加強反壟斷監管。然而,隨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平臺壟斷、競爭失序、無序擴張等問題逐步顯現,嚴重影響到市場公平競爭、抑制創新活力和損害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有效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防止出現平臺企業數據壟斷等問題,為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平透明的競爭規則。通過制定或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對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做出全面部署,夯實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法治基礎。另一方面,依法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依法查處社會反映強烈的頭部平臺企業壟斷行為,依法嚴格審查平臺企業并購案件,堅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關鍵要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更好結合起來,兩者既要有邊界,即各有分工、側重點不同;又要有結合,不能割裂開來,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統籌發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全國范圍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通的實現,最大化地提高各經濟主體的效率水平,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來引導市場發展方向和不斷深化改革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市場主體提供最大可能的發展空間,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更好結合起來。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效率,讓“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通過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制度,推進價格改革和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數據等重要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加快建設高標準的統一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提升宏觀調控效力,讓“看得見的手”有為善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政府監管效能,要著力解決好‘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理清責任鏈條,提高履責效能,嚴肅問責追責?!蓖ㄟ^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統籌推進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金融監管,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堵塞監管漏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促進我國市場由大到強加速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通過挖掘經濟發展的潛力,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實現國民經濟供給與需求在更高層次與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成為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鍛造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韌性。鍛造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韌性,既要通過創造新的經濟發展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又要通過經濟系統自身調整形成對外部沖擊的適應能力,從而提升經濟不斷邁向更高發展水平的能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構建基礎牢、韌性強、領域寬、覆蓋面廣的大國市場,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市場動能,逐步形成供求相互促進、創新驅動強勁、軟硬件環境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的大國市場體系,更好地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強韌的市場基礎,而且還能夠通過改革鞏固和擴展市場資源優勢,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加速匯聚,充分發揮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鍛造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以自身發展的最大確定性來抵御外部的不確定性,有效提升應對外部干擾和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

  加快培育強大的內需市場。培育強大的內需市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應對激烈國際市場競爭的底氣。近年來,我國經濟對投資的依賴度明顯下降,從投資驅動為主轉向消費驅動為主的特征更加明顯,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成為國民經濟穩定恢復的主要驅動力。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優勢和強大的發展韌性所在,尤其是網絡零售、在線診療、在線教育、在線文娛、平臺經濟、智慧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迅速增長,孕育著巨大的潛力和活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培育強大的內需市場,不僅推動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提升我國內需市場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而且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把握和順應新型消費創新發展的市場規律,從健全商品質量體系到全面提升消費服務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是撬動市場的強大支點,推動市場由“大”向“強”轉變,科技必須要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秉承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培育高精尖科技中所起到的“孵化器”作用,加強對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科研攻關,掌握一批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殺手锏”技術,突破目前受制于人的核心技術瓶頸,并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不斷完善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的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利用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為“卡脖子”技術全力攻關提供大規模應用場景與持續迭代機會,有利于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基礎。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站編輯 - 薛蓮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