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來源:《紅旗文稿》2022/7 作者: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理論學習中心組 2022-04-11 10:52:4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這為做好農業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三農工作重心已經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不管是解決?;镜募Z食供給“夠不夠”問題,還是保多樣保質量的“好不好”問題,以及科技競爭力的“強不強”問題,都需要依靠創新驅動,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扎實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有力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解決“夠不夠”的問題,迫切需要農業科技的戰略支撐。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但是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沒有改變。近年來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蟲害接踵而至,各種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對糧食穩產增產帶來極大風險。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挖掘潛力、防災減損,全面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迫切需要農業科技的戰略引領。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F在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升級,既要品種花色多樣,也要口感質量優良,還要綠色安全、健康放心。當前,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成效,但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部分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關鍵技術缺乏。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綠色低碳、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環境保護等科技供給,加快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全面提升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解決“強不強”的問題,迫切需要農業科技的戰略保障。現階段,國際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前沿和新興交叉技術研究前移,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的變革。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但圍繞農業科技前沿制高點,我們在很多領域還處于并跑、跟跑狀態,有的領域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還比較高。要掌握發展主動權、搶占制高點,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補短板、鍛長板、強優勢,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建立農業“火花”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發現、評估、培育機制,以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來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可能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6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大食物觀的辯證思維和內在邏輯為我們應對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拓寬了視野、指明了路徑。農業科技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國之大者”抓主抓重,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落細落小,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全力聚焦穩產保供穩糧增收硬任務,集中攻克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建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保障。

  抓關鍵,攻克產業技術瓶頸。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系統梳理發布農業發展急需的科技需求,引導各方資源圍繞產業需求開展科技攻關。緊盯種子、耕地“兩個要害”,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新品種新工具新產品研發應用,構建精準高效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宜機化重大突破性品種;強化土壤保育與地力提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耕地污染修復等科技創新,突破東北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利用、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治理等瓶頸制約。突出農機裝備“一個支撐”,緊貼實際需求加快短板機具研發推廣,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研制應用,強化農田農藝品種與農機相適應相匹配,著力提升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創新設施農業技術體系,把設施種養作為“菜籃子”穩產保供的戰略任務和重要內容,加快設施蔬菜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等新產品新裝備創制,推進空間立體利用、產業全鏈條發展、智能化手段配套,全面提高土地產出效率。

  抓拓展,調整優化食物結構。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依靠科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和食物品種。強化特色食物資源開發,推動特色糧經、特色園藝、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等特色農畜資源品牌化創建,加快木本食物、木本油料、木本調料等林特食物資源產業化應用,著力推進食藥同源生物資源創新,開發精準營養、健康養生的食養產品。強化生物技術創新,聚焦未來食品、細胞工廠、細胞培育肉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植物基蛋白、細胞基蛋白、人工合成營養物質等產業發展,配套農業產業現代化技術裝備,推動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等規模化發展。強化質量安全評價,加大新興生物合成食物的風味口感調控、原料安全性評價、成品營養性評估等技術攻關力度,推動制定一批行業標準,出臺一批監管政策。

  抓推廣,提升農業科技供給水平。強化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鼓勵各省建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聚焦產業發展需求,一個一個解決制約產業面貌變化和產業變革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不斷增強產業科技的有效供給。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充分履行好重大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務職能,聚焦穩產保供集成創新一批重大綜合技術模式,遴選發布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針對重要糧食生產、大豆油料擴種等,分區域、分作物、分品種精準開展科技服務,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鼓勵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技物結合、全程托管、示范帶動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強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完善農民培育制度,構建公益性機構和社會資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分層分段分類,大力培育糧食和畜牧水產養殖等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種養大戶,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東北黑土地保護、專業農機手等專項培訓,提升全產業鏈技能水平。

  抓融合,強化農業科技轉化成效。以需求為導向,推進科技與企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各類要素集聚、機制運行長效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充分調動科研單位和企業、科學家和企業家“兩個積極性”,協同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大力推動“研學產”加快轉變為“產學研”。推進科技與縣域產業深度融合,組織各地農業科研院校共建一批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聚焦縣域需求,引導科技、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集聚,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探索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模式,激發縣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活力。推進科技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吸引高水平科研團隊、高科技企業、高質量基金入駐,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人才鏈、價值鏈高效銜接。

  抓基礎,打造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依托重大科技任務、重要創新平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等,發現培養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優先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建強農業科技平臺條件,推進種業領域國家實驗室組建,加快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聚焦生物育種、耕地保育、智慧農業、綠色低碳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開展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重塑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廓清中央級、省級、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主責主業,加快構建邊界清晰、上下貫通、分工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格局。支持國家農業科研機構、高水平農業大學、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承擔重大科技任務。

  抓改革,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堅持能放的堅決放、能給的必須給、能活的盡量活,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科研院所管理改革,強化以主體定位與核心使命為基礎的績效評價導向,擴大科研決策、選人用人、職稱評聘、經費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探索以重大任務為牽引的團隊組建調整機制,科學調配各類優勢資源,全面激發農業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推進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突出研究的創新度、對發展的貢獻度、與產業的關聯度,鼓勵農業科技人才采取兼職兼薪、技術入股、脫產掛職等方式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與服務,創造有利于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突破的環境氛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綜合利用財政、投資、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引導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鼓勵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組織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參與國家農業重大科研項目實施。

  責任編輯:陳金霞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