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邁向新發展階段的中國科技事業指明了方向,為我們制定科技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設社會主義科技強國提供了戰略指引。
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指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在科技事業發展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堅持了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健全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抓大事、抓尖端、抓基礎,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歷史經驗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牽頭制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組織重點科研項目攻關、在服務保障科技人員等方面都顯示出顯著的領導和組織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勢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政治引領和優化頂層設計,使得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兼具方向性和靈活性。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首先需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領導,以黨的堅強領導力保障科技工作的高效執行力。其一,堅持“全國一盤棋”,健全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體制,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來推進科技發展戰略謀劃、科技政策制定和落實等各項工作,激發科技界創新熱情,凝聚全社會創新力量。其二,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轉化為科技惠民的政策實踐,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加強醫藥、食品、環境等基礎領域的科研攻關,將科研成果應用于人民生活。完善支撐公共服務的科技研發和應用體系,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領域的精準普惠服務提供技術保障。其三,增強黨中央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政治引領作用。處理好中央和地方關系,使各地區立足自身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合理布局區域性科技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縮小中西部與東部的數字鴻溝、技術鴻溝,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突出問題。
深刻領會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圍繞“四個面向”部署推動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科技自立自強在我國經濟、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他強調,“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笨v觀全球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順應科技革命的潮流往往直接決定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當前,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因此,科技自立自強對于搶占產業變革先機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戰略作用。科技發展始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關系國家根本和全局的重點領域科技創新?;A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們要更加注重基礎研究,完善基礎學科布局,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同時,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優化財政科技投入、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深刻領會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黨中央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作出具體部署。我國科技創新已步入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急需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承載國家使命的科研機構。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必須下好基礎研究的“先手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鍛造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國家隊”。其一,優化國家創新體系結構。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以國家使命和創新績效導向建立國家實驗室體系。其二,加強協同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完善企業參與科技決策、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等相關機制和政策。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有效突破產業共性與關鍵技術,優化產業創新生態。其三,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布局,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帶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等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
深刻領會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科技體制改革攻堅,目的是從體制機制上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錨定目標、精準發力、早見成效,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體系,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其一,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其二,加強和改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其三,加快科技行政部門的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加強對重大科研項目的政策引導,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指導和服務。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應把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銜接起來,堅決克服唯分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科學管理和服務保障,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深刻領會科技創新是為全人類造福的偉大事業,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應該廣泛造福全人類,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繼續積極牽頭組織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在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萍紝嵙Q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踏上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進之路,要正確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踴躍占據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高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國際局勢復雜嚴峻,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我們要在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進程中,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做好海外知識產權布局與保護,全面提升中國科技在全球創新格局和知識產權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提出中國標準、形成中國示范、貢獻中國智慧,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ㄗ髡撸褐袊茖W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