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兩彈一星”精神及其時代價值。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中寫道:“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對我們深刻認識“兩彈一星”精神的歷史形成、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建設航天強國征程中的引領作用,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兩彈一星”精神煥發時代光芒
199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高度評價“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和發展“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使“兩彈一星”精神煥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航天事業是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和戰略支撐力量,以國為重、使命為先始終是航天人投身航天事業的初衷和內生動力。在新時代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增強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堅定信念和行動自覺,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強國之行,體現為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淬火成鋼的意志品質和無怨無悔的忘我付出,繼續譜寫航天事業發展新篇章。
突破技術封鎖,堅持自主創新。“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昭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當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國際科技創新力量對比深刻調整,要深刻認識我國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國際環境,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勇于沖破關鍵技術壁壘,敢于打破核心技術封鎖,爭當加強原始創新的排頭兵、推進自主創新的主力軍,努力實現航天事業發展新跨越。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現領跑飛躍。“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進入新時代,新型舉國體制既著眼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又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科學謀劃、整體布局、系統推進航天重大工程和尖端項目,推動各方面集智攻關,增強合力,切實把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政策優勢、發展優勢,形成推進創新發展的強大力量,落實到航天強國建設的各個環節,不斷開創航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兩彈一星”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航天強國的力量源泉。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都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兩彈一星”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在航天事業的繼承發展。“兩彈一星”精神繼承并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體現了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等中華民族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航天事業艱難起步和探索前進過程中獲得的精神財富,是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偉大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彰顯與發揚。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集中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兩彈一星”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愛黨愛國的政治品格、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共同特質和深刻內涵。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將為民族復興提供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支撐。
“兩彈一星”精神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一代代航天人在黨的領導下,踐行“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接續奮斗,勇攀高峰,取得了以衛星發射、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國防武器裝備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為我國科技事業和國防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批重要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推動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航天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國家科技整體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強大動力,使我國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建設航天強國
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必須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堅守航天人的初心使命,將航天人許黨報國、奉獻人民的愛國情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實干本色,大力協同、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融入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起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做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發展航天事業的制勝法寶和建設航天強國的最大政治優勢。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對“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領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主動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把“兩個維護”體現到謀劃重大戰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確保我國航天事業始終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廣大航天工作者要增強骨氣斗志,勇于擔當奉獻,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將對黨的絕對忠誠、對事業的高度負責鐫刻在新時代的奮斗史上。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強大引擎。科技自立自強與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脈相承,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時俱進的最新要求。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搶占未來技術的制高點,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動仗,掌握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技術,確保始終成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以航天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為著力點,帶動實現一系列前沿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突破,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的自主可控,牢牢掌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要堅持開放協同,突出強強聯合、利益共享,打造航天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強化創新生態賦能,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推動形成國家發展新優勢,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堅持國家戰略引領,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基石。必須落實習近平強軍思想,堅決履行強軍首責,深刻認識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準確判斷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把握新時代武器裝備建設歷史方位,聚焦“能打仗、打勝仗”,抓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運用,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推進導彈武器裝備的實戰化、體系化、智能化發展,實現航天型號產品和導彈武器裝備的高水平創新、高質量研制、高效率生產交付,加速推動航天強國建設,以實際行動筑牢國防安全基石。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激發各方面科技力量創新活力,確保在復雜形勢和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堅持科學系統謀劃,推進航天技術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把航天科技成果融入國民經濟建設,是增進人民福祉的務實之舉。要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緊跟社會發展大勢、經濟運行趨勢、市場發展走勢,積極發揮航天技術優勢,服務國民經濟和國計民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積極貢獻。要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進航天技術的延伸拓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形成生命健康、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成果和產品服務。
堅持人才強國戰略,構建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要以航天重大工程為牽引,以型號研制為平臺,大力實施人才成長計劃,在實踐中加速人才成長,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科技人才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政策,建立健全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機制,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作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