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

來源:《紅旗文稿》2022/5 作者:韓杰才 2022-03-10 10:54: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绷暯娇倳浀闹匾v話深入分析人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動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2022年2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強調,要優化人才發展制度環境,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既要培養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要主動對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部署,堅持黨的領導,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堅持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積極投身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偉大事業中。

  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一流大學建設要服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就要打破慣性思維、擺脫路徑依賴,在戰略層面上加強對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全面認知把握,就必須放之于更宏大的歷史坐標、更全景的現實維度中加以分析研判,把準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歷史方位、內在規律和關鍵核心。

  把握人類科技發展重要規律,解決好人才隊伍建設的超前布局問題。科技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生活方式轉變、世界格局變革和人類文明形態孕育的根本動力??v觀人類文明史,每一次文明中心轉移都伴隨著物質、信息、能源、交通、生命等五大技術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的突破,而人才是實現這一突破的動力之源。在農業文明階段,中國是當時全球頂尖科學家的聚集地和全球原始創新的發源地,張衡、祖沖之、沈括、郭守敬等一批世界頂級科學家,推動銅、鐵等物質科技,水車、風車等能源科技,造紙術、印刷術等信息科技,馬車、帆船等交通科技和中醫等生命科技取得突破性變革,使中國在數學、生物醫藥、天文物理等方面引領全球,成為人類農業文明的中心。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在歐洲的爆發,歐洲思想獲得巨大解放,自然科學得到快速發展,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相繼產生了一批世界頂級科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達·芬奇、牛頓、波義耳、拉格朗日、拉瓦錫、愛因斯坦、普朗克、高斯、黎曼、霍夫曼等,他們推動誕生了《天體運行論》、《人體結構》、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創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有機化學、細胞學說等重大科學理論,推動鋼鐵、塑料、硅等物質科技,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等能源動力科技,電話、電報等信息科技,現代醫學、生物學等生命科技等取得突破性變革,推動全球完成兩輪科技革命,使歐洲成為人類文明新中心。20世紀的美國,集聚了費米、馮·諾依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產生了貝爾、愛迪生等一大批頂尖發明家,推動人類在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科技,合金材料、新型輕質化材料等物質科技,核能等能源科技,衛星、火箭等空間科技再次實現質的飛躍,使美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人類信息文明的中心。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掌握人類科技在五大技術領域的變革規律,對于我們精準研判未來人才布局的發力點至關重要。一流大學要自覺站在黨中央參謀助手的高度,勇立新一輪科技革命變革的浪尖,強化目標導向、搶抓發展機遇,把準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未來制高點,助力我國超前布局一批能夠引領人類科技實現突破性變革的戰略人才,助力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重要創新高地。

  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球吸納問題。人才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大國博弈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持久動力。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暗流涌動。一方面西方國家的主導力正在不斷下降,西方模式不再一枝獨秀;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性崛起,中國模式彰顯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一流大學要主動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危與機,深刻認識中國道路的生存性貢獻、發展性貢獻、制度性貢獻、文化性貢獻、和平性貢獻,面向全球努力講好中國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優勢,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講好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的經濟優勢,講好中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國家的發展舞臺優勢,講好中華民族和平友善、崇賢尚能、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優勢,不斷拓展服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謀劃的全球視野,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形成具有國際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擔當和事業舞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解決好人才隊伍建設的接續傳承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一百年前,一群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可以說,抓好“后繼有人”是我們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一流大學要深刻把握“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牢牢把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主動在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宏偉藍圖中找準定位、明確責任、擔起使命,瞄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上提出的“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作出的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超前謀劃青年學生組織化培育路徑,為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做好戰略儲備,源源不斷培養輸送愛國奉獻、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

  全面服務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明確了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組成;在中央人才工作會上提出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進一步指明了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建設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要自覺對標,系統研究服務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方法論。

  加強戰略引領,推動人才隊伍始終心懷“大格局”。戰略人才力量是指能夠在戰略層面上引領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人才力量,是引領和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戰略人才力量作用發揮夠不夠、指向準不準,“戰略”二字是前提關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應當著力研究突破的關鍵命題??v觀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之路,許多高校都將自身發展同國家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鑄重器、育英才,培養了一批戰略人才力量。如二戰時期,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頂級大學均參與到曼哈頓計劃的實施中,直接或間接地培養出了一大批頂尖科技人才,為后續阿波羅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美國引領世界航天科技發展的“尖兵”力量。一流大學應當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全面強化對人才的戰略引領,通過建強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機構,組織動員各方面各領域的戰略科學家集中研究、超前謀劃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研攻關和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通過高標準高質量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和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將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謀劃全面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戰略實施路徑;通過統籌規劃建設大科學工程、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工作室各類重大平臺,為人才隊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供強力支撐;通過強化同國家重點領域、重要行業領軍企業的戰略協同,支持各方面人才深度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在科技創新主戰場中獲得快速成長;通過建設教師發展成長支持平臺,配備人才工作專員等,強化對各學科各領域人才戰略實施的全過程引領跟蹤保障;通過深度挖掘學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強化人才隊伍許黨報國的文化自覺,全方位全鏈條強化對人才的戰略引領。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助力人才隊伍聚焦下好“大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這就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抓住推進人才發展的主要矛盾,全面聚焦人才成長本身,營造良好人才成長生態環境,以“破”“立”并舉的體制機制改革紅利,充分激發廣大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廣大人才干事創業的磅礴動力。對一流大學來講,就要把握好“賦能”和“減負”的辯證關系。為人才“賦能”,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主體授權機制,增強用人主體在謀劃推進人才發展成長中的話語權,支持用人主體充分發揮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隊伍建設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使各領域人才成長資源得到更加精準充分的配置。為人才“減負”,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進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傳統思維,大力營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文化氛圍,賦予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強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力度和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力度,讓更多人才能夠全身心聚焦學術本身,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努力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通過一“賦”一“減”的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配置優化,全面強化人才隊伍的主體性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營造潛心治學、靜心治教的良好環境,使學術更好回歸學術、使學者更好成為學者、使大師更好聚焦大事,使人才隊伍把功夫下到位、下到點子上。

  創新評價體系,推動各類人才隊伍活力“大迸發”。“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要注重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和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在中央人才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評價體系的論述作了進一步深化,并從基礎前沿研究的原創導向、社會公益性研究的需求導向、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的市場導向為我們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一流大學要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評價體系論述的發展變化,著力從人才成長的多元性和人才成長的動態性上優化評價機制。從多元性上來講,就要堅決破除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頑瘴痼疾,根據各類人才成長的路徑特征,探索實行代表作評價制度,著力健全以立德樹人成效、學術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貢獻為導向的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確?!坝貌煌某咦恿坎煌娜瞬拧?。從動態性上來講,就要針對各類人才特征建立成長成效全過程跟蹤監測和動態評估機制,既要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對人才成長過程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實時掌握人才成長健康度,做到不“掀鍋蓋”便可以對人才成長進行微調整、微引導;又要根據各類人才成長周期規律,適時組織開展全面系統的專門考核評估,把“鍋蓋”掀準、掀好、掀出成效。

  努力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關鍵在于“繼”,核心是“自主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上對加強人才自主培養作出了戰略性安排,提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并提出了到2025年“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不斷增強”、到2030年“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的目標。一流大學要深刻認識立德樹人在人才自主培養中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意義,將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作為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的根本路徑,引領一代代青年人心懷民族復興之夢,堅定報國強國之心,涵養引領未來的創新潛能,歷練接續扛旗的過硬本領。

  樹牢理想信念,厚植矢志復興之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縱觀黨的百年奮斗史,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人民、國家、民族,為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他們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關鍵在于一代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的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孫家棟、陳景潤、黃大年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先鋒典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流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住歷史機遇,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舵定向、立心鑄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全面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挖紅色育人的校訓傳統,建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課體系,大力營造校訓指向的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廣大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引導學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把矢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生的價值追求和奮斗目標。

  強化“五育并舉”,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黨中央經過多年總結摸索、不斷深化作出的部署安排。隨著我國改革發展事業不斷向前推進,黨中央的育人方針實現了從早期注重德育和智育,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強調“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到21世紀初期強調“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再到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展現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中國化的具體表現。從推進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的戰略層面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在統籌駕馭、超前謀劃、創新引領、攻堅克難等不同層面、不同維度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任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深的期待,急需廣大青年學生在求學期間練就寬闊扎實的知識儲備、系統融貫的思維模式、健全完善的人格修養、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能塑造。從推進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的戰術層面看,推動各方面專門人才實現由“匠”到“家”的提檔升級過程,如培養造就具有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自然科學家,善于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的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是從單一能力素質向復合知識體系轉變的過程,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能完成。一流大學應當全面強化“五育并舉”的頂層設計、資源供給和評價體系,加快形成“五育并舉”的成才導向、培養體系和文化氛圍,培養一大批真正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強化知行合一,塑造真刀實槍之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能夠培養出“大師”的底氣和自信,在于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前者集中體現為“知”,后者集中體現為“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深刻闡明了知行合一在塑造人才、培養大師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行合一”尤為重視,無論是他治國理政思想中“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做實干家”等重要論述,還是對青年學生“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的重要囑托,都為我們如何培養人、鍛造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啟示。一流大學應當自覺站位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將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作為推動實踐育人的寶貴平臺和重要資源,為學生規劃設計個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實踐育人路徑,搭建基層選調、政務實習、行業實踐等平臺,支持學生廣泛參與到國家重大急需攻關、服務區域振興發展中,引導學生主動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投身重點行業、扎根基層一線,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以知行合一練就真刀實槍之能,早日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勇擔服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生逢其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須充分發揚我們黨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的光榮傳統,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全力服務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堅定不移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和立德樹人事業,團結凝聚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

  (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陳有勇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有勇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