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來源:《紅旗文稿》2022/3 作者:黃瑾 陳靜靜 2022-02-11 10:15:10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為實現人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要內容

  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關系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基礎,協同共進的經濟與環境關系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動力,共同發展的國家關系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目標,三者構成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要內容。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提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這表明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生態系統中各部分也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只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才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發展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出發,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這表明生態問題也是經濟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只有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從全球面臨挑戰的嚴峻性出發,強調“要心系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實踐證明在工業文明下,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各國只有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才能共建生態良好的美麗地球家園。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面臨的主要挑戰

  從受保護主體看,一是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表明,自2000年以來,淡水物種種群、陸地物種種群和海洋物種種群分別下降32%、39%、8%。在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評估的12萬種物種中,約有27%被列為瀕臨滅絕的物種。物種滅絕速度大大超過自然滅絕速度。二是全球氣候變暖持續。研究表明大氣系統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近年來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兩百萬年來最高水平。整個氣候系統各圈層均發生顯著變化,大氣圈陸地地表氣溫上升,海洋圈海表溫度增加、海平面上升,冰凍圈海冰范圍縮小、冰川退縮。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明顯。全球濕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態系統均呈現不同程度退化,單位面積生態承載力和全球碳匯水平下降,生態破碎嚴重,生態赤字持續攀升。

  從實施保護主體看,一是人類生態保護意識還需提升。生態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生態保護與短期利益發生沖突時,由于未能充分認識生態保護意義,導致生態保護屈從短期利益,產生蓄意破壞行為。另一種是受原有思維方式、生產生活習慣影響,大量無意識破壞行為屢有發生,如熱衷食用野生動物、放火開荒等行為對生態造成持久性破壞。二是全球協作機制需要加強。當前生態保護主要依賴主權國家,但地球上還存在大量公共領域,加之區域生態系統互相影響,客觀上要求跨主權多邊協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有效框定各方義務責任,避免囚徒困境。然而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協作機制采取不同態度,由此造成談判周期長、合作成本高,許多承諾進展緩慢,陷入集體行動困境。2017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違反協定“只進不退”棘齒鎖定機制,對全球生態合作造成極為不良的示范。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經驗

  積極實踐綠色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經驗。一是頂層設計、統籌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治理必須科學規劃,統籌兼顧。中國以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指引,出臺《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等重要政策,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統籌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為標志,出臺《長江保護法》等多部法規,逐步構建起以《環境保護法》為主干,單項法律法規為支撐的制度集成體系,為保護生態提供堅實法律保障。優化整合生態治理監管機構職能,新設生態環境部,開展中央、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建立國家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健全。

  二是全方位保護生態,力度空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保護關乎民族發展千秋大計,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中國生態治理涉及大氣、水流、土壤、物種等多個方面,先后實施“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啟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正式設立首批國家公園,其涉及面之廣,舉措之多,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三是重視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地結合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無煙工業、旅游觀光業,努力形成新興經濟增長點,讓生態轉變為驅動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厘清群眾利益與生態保護關系,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現生態保護和群眾生活水平提高雙贏局面。

  積極與他國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生態保護是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工程,需要各國互相取長補短,相互汲取經驗智慧。中國氣候環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居世界前列,治理經驗能夠為其他國家生態保護提供寶貴借鑒。一是分享理念價值。在多個重要場合向世界分享生態文明、生命共同體等重大理念。理念認同是行動的先導,共同理念是合作的基石。中國政府向全球發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生態報告、《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大力提倡“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講話中提出“同筑人類生態文明之基”,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在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呼吁各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些重大理念內涵深刻,體現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刻思考,在中國大力提倡下,世界各國逐步認可接受?!吧鷳B文明”首次作為聯合國各環境公約締約方大會主題,彰顯中國理念的世界意義。

  二是分享做法行動。向世界主動分享中國在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方面的成功舉措。開展以生態為主題的外事活動,主辦高規格高峰論壇、國際會議介紹中國方案,邀請國際組織專家、駐華使節實地深入了解中國生態保護成就;聚焦典型生態問題,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年度報告》、《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為世界提供可復制可操作做法;推廣綠色科技成果運用,攜手保護生態,如菌草技術、光伏發電技術在多個國家應用,成為綠色援助典范。這些做法為全球生態保護提供了中國智慧,也有力推動了生態保護國際合作進程。

  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履行國際生態保護職責。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充分尊重和推動國際公約落實。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求,將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推進綠色轉型,確保踐諾履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宣布,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1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有序開工建設。中國碳排放強度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愛知目標”執行情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為推動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二是從單純參與者向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多重身份轉變。中國在推動《巴黎協定》達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牽頭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主動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一系列舉措表明,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領頭雁”作用日益顯現。

  三是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優化。由于歷史背景、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各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義務也各不相同。中國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權益,堅定維護正義,幫助發展中國家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治理責任與發展能力的匹配原則貫穿各環節,推動國際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廣泛謀求共識,增強建設美麗世界的動力。地球生命共同體構建需要多方合作,但各國在目標任務、實現途徑、履約義務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因此需要繼續通過對話方式,充分傾聽各方利益訴求,找到分歧焦點所在,尊重彼此關切,謀求最大共識,讓各國充分意識到地球是人類共同家園,各國是風雨同舟命運共同體,從而推動共建生命共同體總體性目標達成,順利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在實現總體目標框架下,還需充分考慮各國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可承受能力,明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彌合長期以來南北對話分歧。民間交流機制作為官方交流機制的重要補充,應當予以重視,廣泛開展人文交流、旅游貿易、志愿服務,讓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在世界人民心中扎根,讓民心民意成為共建的最強動力。

  加強國際合作,凝聚全球環境治理的合力。迄今為止聯合國仍然是多邊合作的最大舞臺,在聯合國框架內有效推動國際協作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優解。要堅持多邊主義引領,推動各方摒棄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加強多邊對話合作,促成《巴黎協定》、《昆明宣言》、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支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等機構開展工作,加強在科學研究、治理災害成果、信息數據方面交流分享?!耙粠б宦贰庇芍袊l起,100多個國家地區參與共建,綠色合作具有機制優勢。要與相關國家地區加強政策對話、落實諒解備忘錄,協調解決區域范圍內生態保護問題;積極對接沿線國家能源需求,加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綠色能源優勢互補。中國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要打造南南合作治理新樣本,深化與發展中國家在治理知識、治理經驗、治理政策方面合作,持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人才援助,通過“授之以漁”,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實現命運體共建。

  推動綠色發展,培育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濟遭遇深度倒退,人類面臨自然環境危機和經濟發展危機雙重壓力,依靠綠色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改善民生三者統一刻不容緩。要推動綠色產業革命,壯大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完善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優化生產工藝、改造生產流程,努力構建從研發設計到運營回收的全綠色產業鏈。深入推動能源革命、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從法律、稅收、金融、價格形成、審查監察等方面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構建綠色消費體系,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力度,供給端需求端雙向發力,為生活方式升級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加強公民生態文明教育,培育生態道德,倡導綠色低碳行動,創造高品質生活,促進文明健康風尚形成,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建生態保護格局。

 ?。ㄗ髡邌挝唬焊=◣煼洞髮W經濟學院;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區域發展處)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