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結果,具有鮮明的創新性、自主性和優越性。
新道路的實踐探索與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的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奔走吶喊,提出了各種方案,現代化被理解為從西方引進技術、制度和思想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現代化問題被逐步提出來,開始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并不斷發展完善。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強調“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規劃,第一步走是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初步實現工業化;第二步走是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在和時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會談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來,鄧小平同志再次明確表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睘橐巹澲袊浆F代化發展藍圖,上世紀80年代,我們黨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在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的基礎上,我們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戰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持續奮斗,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外現代化模式的揚棄
近代以來,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現代化是很多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以英、美等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率先走出了一條現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端,隨著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西方現代化模式已陷入困境。處于追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套用西方現代化模式后鮮有成功案例。西方現代化理論和模式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并以此為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
實際上,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多種多樣,絕不是單一的,怎樣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才是成功的關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成功,最主要的就在于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其后的發展表明,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后發趕超型的,是自主借鑒型的,是站在中國立場上對西方現代化的揚棄,它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吸收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有益經驗;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結晶,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創造,它注重把握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并通過理論創新不斷總結這一規律,從而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實踐極大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成熟與發展,也形成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升級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道路的創新版。
“接力賽”超越“拳擊賽”
任何國家要在一定歷史時期取得實實在在的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必要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使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能夠結合發展階段實際制定國家戰略規劃,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接力奮斗,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接力賽”模式。而西方國家則陷入政黨相互傾軋的“拳擊賽”內耗中無法自拔,一切以選票為中心,既不對民眾訴求進行及時回應,也不對國家發展進行整體布局,無法實現長遠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構建新型政黨制度,用“接力賽”超越西方的“拳擊賽”,始終發揮制度優勢,提升治理效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敖恿悺蹦J接欣谕七M全面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的統籌規劃;有利于統籌效率與公平,不僅做大蛋糕,同時也分好蛋糕,構建初次、再次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有利于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把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機統一起來。
中國式現代化新模式,以“五年規劃”為抓手,開展國情調查和發展規劃,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沿著行進路線圖,朝著奮斗目標不懈奮斗、接續奮斗;在各個發展階段披荊斬棘,在不同歷史時期迎難而上,跨越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在既定的奮斗征程中馬不停蹄“接力”賽跑,呈現出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現代化宏壯圖景。
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所指出的:“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擁有巨大人口規模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實現這樣巨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無論是難度和挑戰,還是其世界性意義都前所未有。在中國實現現代化,是對全人類現代化事業的歷史性貢獻,也是對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敝袊浆F代化道路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這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正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也要求“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人民群眾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自然關系異化成為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是導致工業文明生態危機的重要根源。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來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現代化”,這大大豐富了現代化內涵,超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大多伴隨著對外殖民掠奪和對外侵略。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走“國強必霸”、戰爭掠奪和對外轉嫁發展代價的西式現代化老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站在現實與未來的人類文明制高點上,對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對外強調推進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開辟了人類實現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ㄗ髡撸罕本┼]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許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