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破除制約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這是在黨的全會文件中第一次表述“高品質生活”,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奮斗目標。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帶領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創造高品質生活
高品質生活與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更離不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所謂高品質生活,是指人民群眾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需要均得到高水平保障和滿足的一種生活狀態。高品質生活著眼于對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以滿足人們對更高水平、更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和服務的需要。同時,高品質生活也著眼于提出新的高層次需要,以滿足人們對獲得公平正義、社會尊重、實現自身價值、全面發展等高層次的需要。這些更高要求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新的高層次需要,需要生產力大力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必須全過程各領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動力要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堅持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我國必須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緊跟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自主創新成果重大突破;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讓創新切實成為我國發展的新引擎。協調發展是發展的手段和目標,同時也是評價發展好壞成敗的標準和尺度。經濟是一個有機系統,協調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同產業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等都要協調發展,只有協調發展,才能補齊短板、彰揚優勢,推動整體全面持續發展。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動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把綠色發展融入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各方面和全過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開放發展是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共享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期盼。我國必須把共享發展落實到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條件、發展目標、發展過程等各層面、各環節,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只有這樣,才能使全體人民產生更多獲得感,增強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激發主體創造性,提升發展質量,創造高品質生活。
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來推動創造高品質生活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個基本手段。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方面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只是在不同歷史階段由于社會主要矛盾不同,而對兩者的運用各有側重。
需要層次不斷躍升是人民需求轉化的必然趨勢。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毙聲r代我國人民的需求發生了歷史性飛躍,而供給側尚未及時跟上需求側的變化,特別是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等制約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新時代我國需求側與供給側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特點,且供給側是矛盾的主要一方。要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矛盾,必須同時從供給和需求兩側改革發力,但應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
過去,我國對需求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需求的規模,需求側改革主要是強調擴大國內需求、拓展擴大最終需求和穩需求,而新時代需求側改革更著力于通過改革的手段進一步釋放需求的潛力,在引導消費、投資等需求的基礎上,推動需求升級和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對供給側形成牽引作用。一方面,通過優化投資結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通過新基建、新型城鎮化等擴大有效投資,帶動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拓展投資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就業,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并將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新時代我國仍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創造高品質生活這一中心目標,從過去提高供給增量轉向提高供給質量,用不斷改革的辦法來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更好創造和滿足人民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大力提升國民經濟體系的整體效能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以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推動創造高品質生活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深刻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態勢和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帶來的經濟發展新變化而進行的重大戰略調整,也是為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塑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而做出的戰略抉擇,對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和引領高品質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帶來的機遇和國內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國際大循環所蘊含的外部需求,有效拉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快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必須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只有暢通的國內經濟循環才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博弈的重要籌碼。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民總收入2019年也已突破1萬美元大關,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大市場;同時,我國還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生產門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利用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間大等特點,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使國內市場成為滿足人民需求的主要來源。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國內大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但新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要求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經營資質、法律法規、監管體制、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要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推動形成暢通的國內經濟循環,能夠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新時代我國發展要重視提升增強出口競爭力,也要積極主動擴大進口,這樣可以彌補國內資源缺口,促使企業對標世界先進技術、管理、標準,提升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還可以增加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堅持和完善以民生為重點的制度建設來推動創造高品質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從“物質文化生活”到“高品質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從“量”到“質”的需求變化。準確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領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制定政策、制度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因此,構建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的制度,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目標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相繼建立了城鄉困難群體救助補助制度、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機制、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河湖長制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推動戶籍制度、考試招生制度、農村土地制度、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司法體制等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實現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提升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品質。
?。ㄗ髡撸荷虾=煌ù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