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并深刻闡述了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并用“三個新”精辟概括了新型政黨制度的時代內涵、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 具體指明了新型政黨制度的“新”之所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產生和發展的光輝歷程, 重溫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親密合作的初心使命,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更加深感應堅持和發展好這一制度,在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始終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沿革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新型政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探索與初步確立階段。新型政黨制度孕育于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統一戰線。抗戰期間,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抗日根據地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時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大體占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大體占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大體占三分之一?!叭啤闭嘣谶x舉中采取了選舉與協商相結合的方式,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政條件下進行的一次科學試驗和偉大創舉,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與社會各界代表、民主人士實行合作協商的范例。抗戰勝利以后,為爭取國內和平、避免內戰,在認清國民黨反動、腐化、獨裁本性的情況下,各民主黨派紛紛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組建聯合政府的主張。1948年4月30日,中共“五一口號”發布,號召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熱烈響應,標志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礎,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創造了良好條件。在跨越黨派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民主黨派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中國共產黨內和民主黨派內部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各民主黨派的階級基礎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進入社會主義,剝削階級不復存在, 民主黨派自然也沒必要繼續存在。面對爭議,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 厘清并形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民主黨派的性質作了明確表述,即“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成員將變成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的一部分。各民主黨派就將變成這部分勞動者的政黨”,民主黨派將變成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政治創造,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
鞏固與規范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各種制度不斷建立健全,新型政黨制度也逐漸趨于規范,得到進一步鞏固。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處理政黨關系的“八字方針”擴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更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深刻內涵,成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關系的重要準則。1989年12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在進一步明確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政治關系的同時,對民主黨派給予明確定位,提出了“參政黨”的概念,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為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充分保障。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載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揭示了我國政黨制度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政黨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視和深刻認識,對于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豐富與日臻成熟階段。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完善我國政黨制度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包括作出“新型政黨制度” 的重大政治論斷和理論概括,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要有新面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等等。這些重要論述,是對多黨合作成功實踐的深刻總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好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理論指南和實踐遵循。為加強對多黨合作事業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包括召開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中共十九大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納入黨的基本方略,等等。其中,《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作為中國共產黨關于統戰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明確提出了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一表述,將民主黨派的“參政黨”性質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聯系起來,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參政黨性質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理論,更加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民主黨派廣大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與中國共產黨一道,勠力同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2020年12月,《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正式發布,成為統一戰線領域的基礎主干黨內法規、統戰工作法規政策體系的“上位法”、構建大統戰格局的動員令,使統戰工作做什么、 誰來做、 怎樣做真正實現了有章可循, 也為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重點。
新型政黨制度的鮮明特色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三個核心關鍵詞:黨的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如果將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比作一座精心構筑的政黨制度大廈,黨的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就是這座大廈最重要的支柱和最鮮明的標識。
黨的領導的本質特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魂之所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這一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黨的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前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這是從無數血與火的考驗中得出的結論,從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中悟出的真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確立的,也是我國多黨合作格局得以形成的政治基礎;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黨的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功能發揮的核心要素?;仡櫺滦驼h制度發展歷史,什么時候黨對新型政黨制度的領導堅強有力,新型政黨制度功能就發揮得充分;反之,就會作用受限甚至陷于失序、失效狀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賦予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獨特的功能優勢,使這一制度表現出強大的動員力、決策力、執行力和凝聚力。黨的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事實證明,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多黨合作事業才有正確的方向、蓬勃的生機和光明的前途。正如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時所指出的:“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這個統一戰線還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統一戰線也是不能勝利的。”
多黨合作的制度效能。多黨合作是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原則。在新時代彰顯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斷提升多黨合作的制度效能。按照新型政黨制度的設計,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既是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共同目標的親密友黨,又是知無不言的摯友、過失相規的諍友。雙方長期共存,志同道合、肝膽相照;彼此互相監督,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種團結合作關系,把中國共產黨的統攬全局、協調各方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同舟共濟、同心協力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整合效應,既有利于執政黨和參政黨通過平等協商、密切溝通、綜合各方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克服一黨缺乏監督等問題;又可以有效避免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切實增強全社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和意志,彰顯政策連續、集中高效的制度效能。
政治協商的民主形式。政治協商是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屬性;新型政黨制度是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在政治協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下,中國共產黨就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全過程中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協商,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運行安排,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畫出民心民愿最大同心圓,真正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有機融合,充分體現“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的真諦,有利于推動決策的科學民主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利于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展全過程民主不斷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新型政黨制度與人民政協
新型政黨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始終與人民政協緊密相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通過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確立的。新型政黨制度的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作為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人民政協肩負著重大政治責任,在落實新型政黨制度中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人民政協在貫徹落實新型政黨制度中的獨特優勢。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人民政協集協商、監督、參與、合作于一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發揚民主、參與國是、團結合作的重要平臺,在貫徹落實新型政黨制度中發揮著同心同向的政治優勢、凝心聚力的團結優勢、平等協商的民主優勢、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協調關系的功能優勢、聯系廣泛的界別優勢,能促進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智慧力量的廣泛性相結合,推動集中力量辦大事和集思廣益商量事相統一,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
人民政協在貫徹落實新型政黨制度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強調“人民政協要通過有效工作,努力成為堅持和加強黨對各項工作領導的重要陣地、用黨的創新理論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識的重要渠道”,為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在新型政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要發揮好重要陣地作用,就要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根本政治原則和重大政治責任,在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中,不斷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共識度,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自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自覺維護中共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主張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行動,推動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各項決策部署有效落實。要發揮好重要平臺作用,就要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弘揚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傳統,實現學思踐悟貫通;著眼強化思想理論武裝與踐行共同奮斗目標相統一,推動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上團結合作、思想上共同進步、行動上步調一致。要發揮好重要渠道作用,就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的要求,推動政協協商與政黨協商的有機銜接,弘揚民主精神,踐行協商理念,在協商中廣泛凝聚共識,既注重鼓勵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敢講真話、多道實情、善作批評,做到有序表達訴求、積極建言資政;又注重及時了解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內部思想動態,多做解疑釋惑、宣傳政策、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工作,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回望過去,在歷史風云中日益完善成熟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成長中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同呼吸、共命運的奮斗歷程;在實踐中積累起十分豐富的成功經驗、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彰顯出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為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遠觀未來,面對新情況新挑戰,這一制度還會與時俱進、 不斷發展,賦予更豐富的時代內涵、煥發更強大的制度效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進一步展現其勃勃生機、獨特魅力和光明前景。
?。ㄗ髡撸喝珖f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許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