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闡明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六項基本原則。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觀視野,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對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世界建設的戰略意義。堅持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基本原則,對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本妥匀簧鷳B系統本身而言,自然界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非線性的復雜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然史與人類史在本質上是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告訴我們,見人不見物、割裂自然史的人類史是片面的,見物不見人、割裂人類史的自然史也是片面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統籌。在堅持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既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觀,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發展道路。
堅持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科學論斷。綠水青山是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永續和持久供給的前提和資本,好的經濟質量也是好的環境質量,好的環境質量促進和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水平,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始終是事關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構建現代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現代化與綠色化高度融合、走綠色低碳之路,是世界發展的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再次重申了中國的目標。這充分表明,不論是生態文明建設,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都進入了全球視野下的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新時代。
堅持系統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和實施了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大力推進流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是堅持系統治理的典范之作。
以系統工程思路擴大城鄉綠色空間,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整體觀、系統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使城市顯山露水,以生態保護紅線守護綠水青山,守住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擴大城鄉綠色空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以人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著眼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力度補齊民生領域生態產品供給短板,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流域和區域水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使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群眾福祉持續提升。
以人為本、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需要自覺轉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模式,實現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就資源生態環境問題本身而言,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也才能有條件、有能力既補好欠賬,又不增加新賬。
堅持多邊主義
多邊主義的精神實質、實現路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和目標互聯互通,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形式。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明確提出:“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為推動各國加強互利合作、踐行多邊主義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清潔美麗世界,離不開多邊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全面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實現全球范圍的碳達峰碳中和,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責任,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離不開多邊主義。在碳中和行動中,如何克服“吃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如何調動發達國家加大資金與技術投入?發達國家怎樣切實加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如何降低全球碳減排成本、提高碳中和效益與福利?這些問題亟待一套基于多邊主義的制度、秩序與機制,通過多方對話、平等協商來解決。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都要通過充分協商形成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案的共識。強調堅持共同原則,一是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堅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如果以鄰為壑、隔岸觀火,別國的威脅遲早會變成自己的挑戰。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幫助。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堅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顧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關切;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提供更多幫助。對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依然是歷史性任務。建設生態文明,實行綠色轉型,一系列革命性變革,既是發展中的問題,也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地球村中的所有國家,必須同舟共濟、互相理解和幫助,才能建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
責任編輯:劉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