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币话倌陙恚谥袊伯a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备咝K枷胝喂ぷ饕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樹立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
黨史學習教育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試金石”,更是創新工作方法、優化工作載體、提升工作成效的“創新工坊”。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將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開新天地、提供新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的重要路徑。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引發“感同身受”與“身心認同”,從而充分發揮積極情感在塑造理性認知中的促進作用。隨著網絡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已大大拓寬。線下的紅色遺址、紅色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線上的虛擬現實技術、虛擬展館等都是開展情境教育的重要路徑,其沉浸性、想象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有利于配合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和體驗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情境教育所特有的實踐性和體驗性,有助于轉變傳統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讓黨史課本“立起來”,讓黨史教育“活起來”。通過廣泛組織高校師生模擬體驗黨史故事,走出課堂現實感受新時代發展成就,走進紅色場館、紅色遺跡感受和觸摸歷史,可以深化、升華大學生對革命歷史、革命精神的理解,激發、融合大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使黨史學習教育在實踐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載體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和客體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思想與心靈交流,要通過優化載體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有效銜接。黨史學習教育所要達到的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大目標,蘊含著理想、信念、道德、實踐等多個維度的價值指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載體提供了重要抓手。一要以服務學生成人成才為中心。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總目標、總方案,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二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兩個主體。充分調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堅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落實“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三要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為三個教育渠道。以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為核心,用好第一課堂黨史教學主陣地;通過打造實景化特色教育基地、情景化品牌教育活動,優化第二課程黨史育人環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實踐中提升家國情懷和志愿服務本領,引導學生學思踐悟,打造黨史教育社會實踐新空間。四要以黨建、團學建設、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四個著力點。學生黨員、團學組織帶頭學黨史、講黨史、做服務,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黨史故事、英雄人物的動人事跡豐富工作的素材與手段。五要以開學、開題、就業、畢業以及評獎評優為五個關鍵點。將黨史中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的宣講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事業觀、人生觀。
有利于形成大學生的情感共振點。大學生年紀輕、興趣廣泛、愛好新鮮事物,因此黨史學習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創新性和生動性,因人施教、寓教于樂。要善于抓住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開展主題教育,例如青年節、建黨日、建軍節、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把準學生情感共振點,通過感悟歷史、感受精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要注重深入挖掘節日思想內涵,揭示各節日與黨史的內在關聯,加深大學生情感融入的自覺性與自主性,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化人,引導大學生在祭奠英烈、追思先賢等節日活動中,感悟歷史、發揚精神、傳承理想,強化時代責任感。要豐富活動形式與載體,善于以聲為媒、以歌為媒、以畫為媒、以網為媒,通過開展集體朗誦、手繪、情景劇、歌詠比賽等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與節日活動有機融合,在歷史與現實中搭建好貫通古今的“時空隧道”,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
二
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主渠道的基礎上,可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美育、信息技術、沉浸式教育相結合,讓思想政治工作有情境、有載體、有氛圍,開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
突出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黨史學習教育要緊緊依靠這個關鍵平臺展開。一是與時俱進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建設,用鮮活的黨史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堅持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同頻共振,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加強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二是充分體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主導性、自覺性和創造性。黨史學習教育不是“一刀切”“一鍋煮”,教師要根據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選擇科學合適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三是結合新情況新特點開展翻轉課堂教育,充分運用討論式、研究式、互動式課堂模式提高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投入度。如引導大學生講述自己熟悉的黨史故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悟,激發對黨和國家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的優越性,增加黨史學習教育的親和力。
將美育與黨史學習教育相融合。美育以塑造人的完善人格為出發點,依托美的形式與活動來實現以美育人。發揮美育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載體作用,將美育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汲取黨在百年奮斗進程中鑄就的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激勵大學生自我奮斗、自我挑戰、自我突破。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借用直抵心靈的多樣化、藝術化呈現方式,充分發揮美育“潤物無聲”的效果,更好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思想認同,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產生悅納感。同時,美育重在踐行,要深入挖掘黨史學習教育中蘊含的積極能量和美育元素,通過組織大學生觀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基地、游覽紅色景點等形式,在耳濡目染中幫助大學生找尋美的真諦,探究奮斗與實踐之美,增強實踐能力和綜合審美情趣,自覺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內化為自身追求美、感受美、踐行美的多樣途徑。簡而言之,可以把認知與情感、學習與審美等綜合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展現出來,為思想政治工作開拓新的途徑。
將信息技術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與融媒體傳播的多元性和精準性,可以使黨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繪聲繪色、隨時隨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代大學生與信息化、網絡化的表達方式有天然的親近感,他們既是新技術的使用者、擁護者,也是新話語體系的參與者、維護者。要深入挖掘高校在新媒體平臺的渠道資源,運用接地氣的生動表達、形象化的信息傳遞,積極組織開展線上答題、微視頻大賽、云演出、微課、TED演講等活動,借助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推送活潑生動的黨史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網絡是最大的變量,也是強勢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主戰場。高校應提高議題設置能力、輿論引導能力,主動適應當前網絡媒體的微語言特色,充分利用微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輻射性等特點,牢牢掌握網絡平臺話語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術語轉化為接地氣的網絡呈現方式,借助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微直播、微聲音、微論壇、微報刊、微慕課等形式,打贏與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戰爭。
運用沉浸式教育方式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沉浸式教育方式是將主體置于良好的文化環境之中,關注學習活動和過程本身,激發內部驅動力,從而獲得認知、行為和情感等層面的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沉浸式的黨史學習教育應創設特有的“歷史之境”,激發受眾對黨史學習的認知、行為和情感等層面的內部驅動力,使大學生完全浸潤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在內心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教育的適切性,讓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學習生活自然融合。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包含場景的沉浸式和參與的沉浸式,場景的沉浸式是通過歷史情景的再現、歷史文物的展示、歷史人物的述說,使大學生有深度體驗感、代入感,從而激發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參與的沉浸式是讓大學生“跨越時空”,成為重現歷史、還原歷史、感悟歷史的主體,在追尋革命先烈足跡、體驗紅色記憶的參與中,讓紅色文化鮮活起來,引導大學生傳承好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引導大學生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青春力量。
?。ㄗ髡撸耗暇┴斀洿髮W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研究員,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