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我國區域發展存在著南北、東西、城鄉不平衡,需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區域協調。
加強區域空間功能定位與協同發展
優化區域布局,要著力推動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強化“三區”地域化、特色化、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一體化高質量協同發展,達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效協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城市化地區聚焦都市圈、城市群的科學布局與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強化城鎮點—軸—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增長極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發展格局,優化三次產業發展布局,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鄉促城,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農民工融城、工農互惠的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農產品主產區聚焦高質量綠色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強化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的標準化、綠色化、集約化、優質化、數字化、現代化、品牌化創新、監測和管控,促成農業產業形成全程可追溯的綠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責任體系。強化制種—播種—生產(養殖)—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品質服務和管控,做到綠色、安全、高質量發展,以產業振興實現農業產業興旺。
生態功能區聚焦生態系統質量提升和穩定性需求。深化“河(湖)長制”與“林長制”改革,促成二者有機結合,落實地方黨委政府治水、護水、用水與治林、護林、興林的主體責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保護機制體系,系統處理好林與山(防止夏天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林與水(通過江河上游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林與田(保育土壤、調節氣候)、林與草(涵養水源)等關系,形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生態振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成城鄉生態宜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進一步建立健全補償合作共贏機制,促進“三區”協同發展。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等多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健全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科技支持、專業技術人才服務、新基建項目支撐等支持服務體系,健全對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的縱向補償機制;構建城市化地區向農產品生產區、生態功能區的產業、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橫向補償協作機制,促進“三區”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城鄉一體化
發達經濟體的城鎮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我國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經達到60.6%,“十四五”時期,仍將是我國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期。合理確定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深入推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要求。
建立中心城市縱向梯度串聯、橫向互補并聯組合的網絡結構城市群。我國一些省份已經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網絡全覆蓋,為以城市、產業互聯互通為基礎,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提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通過匯聚區域內外各類創新要素資源,打造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服務鏈體系,使這些鏈條縱向串聯有序、橫向并聯協同,漸次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培育強化區域競爭新優勢,逐步構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結構城市群,形成多極點增長梯度結構,有效推進區域協作發展。中西部的省區通過開放發展,有序承接國際、國內東部產業轉移,高效吸納聚集要素資源,可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而培育出多中心城市增長極,形成多區域不同形態的“雁陣模式”。
加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縣城是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重要環節和支撐點。一方面,承接省、市兩級及周邊的輻射,集聚縣內外資源要素,形成縣域增長極;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接、要素流動,帶動縣內鄉鎮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我國現有1881個縣(含縣級市),發展縣域經濟,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為農民向縣城集聚提供有效保障。發展特色產業是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要彰顯獨特優勢,培育建設功能各異的特色小鎮,推動產業文旅化、文旅產業化,帶動鄉鎮經濟發展、促進創業就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縣城的公共服務通過信息化、智慧化、網絡化渠道,延伸到鄉鎮街區,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公共服務、文體活動、生產資料、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從而便民、利民、惠民,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區域聯動發展新機制
深入推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在對口支援的基礎上,加強區域間經濟、技術、項目、人才等交流合作,支持區域間建立富有特色的“飛地經濟”,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共建各類省際、市際、縣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強區域聯動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的安徽各市城區分別與滬蘇浙各市城區對口合作,建立相應的“飛地經濟”,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促進了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和市場一體化發展。如蘇滁現代產業園,由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徽滁州市政府合作開發投資的現代產業園項目,作為新型城鎮化試驗田,蘇滁高新區獲評長三角共建省際產業合作示范園。安徽張江蕭縣高新技術園區,由蕭縣以上海張江產業優勢和管理模式為依托,以上海久有基金合伙為引導,創建的滬皖高科技產業合作實驗區。該園區已經成功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眾創空間、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用園區孵化器和股權投資基金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示范者”。浙江衢州海創園是衢州市在杭州余杭投資興建的集納新材料新能源、健康醫療、智能制造、網絡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的創新園區,通過在杭州創新孵化項目,再轉移到衢州生產加工,帶動衢州當地經濟的發展。
實行東中西干部、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人才到企業、鄉村雙向相互交流,定期定向掛職,可以增強中西部地區集聚人才的能力,以人才要素的互動交流,帶動區域其他要素聯動,有效推動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工作人員可以從東部地區學到先進經驗,不僅在先進理念上會得到提升,更能將東部的經驗、做法帶回中西部,促進中西部的開放發展和鄉村振興。東部地區的人員不僅將自己的理念、經驗、技術等送到中西部,更能從工作實際中了解到中西部的困難和問題癥結所在,并想方設法幫助解決。通過人才要素的雙向流動進一步帶動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項目流交互補充,有利于逐步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
有效的區域發展聯動機制,將拓展投資空間,促進雙向開放及消費升級,從而推進鄉村振興,助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作者: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教授)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