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暢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疫情初期防疫物資短缺和生產停擺,到目前仍未緩解的疫苗供應不足和制造業“缺芯”難題,不少國家開始警惕“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供應鏈風險,更多從兼顧生產效率和產業安全角度考慮產業鏈配置問題。與此同時,疫情還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民粹主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企圖把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調整異化為政治對抗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此,必須在準確把握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趨勢的基礎上,著力補斷點通堵點,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確保安全穩定。
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的趨勢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逐漸把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并通過跨國公司把產業鏈中的各個制造環節,按成本效率原則外包給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形成了基于產業內水平分工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這樣的國際分工體系實現了資源和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有利于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但由于地域分布過于廣闊、鏈條環節過于繁多、庫存控制過于嚴格,在疫情沖擊下充分暴露出了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足的缺陷。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未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可能出現新變化。
在產業內水平分工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產業垂直整合力度。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跨國公司仍然會堅持全球產業內水平分工。但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地域分布過于廣闊的產業鏈供應鏈可能適當收縮,重新整合生產環節。在距離最終市場較近的范圍內,把每個生產環節集中在比較優勢相對突出的區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節點由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單個企業轉變為若干產業集群。
更加注重兼顧成本效率和安全性,形成分散化的多中心格局。各個主要經濟體和跨國公司在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時,不再只是考慮成本效率因素,而是更加兼顧安全穩定。通過提高供應鏈的冗余度,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可能會出現若干個相對分散的世界制造中心,而不是一個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產業高度集中的“世界工廠”。
部分重要產業可能本地化,在國內形成產業鏈供應鏈閉環。為了鼓勵企業回流,時任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曾提出,允許企業回遷成本在當年進行100%費用化處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曾表示,考慮讓那些對一個國家依存度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生產回歸日本。盡管上述表態具有政治考慮,不大可能大面積實施,但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很可能加速本地化進程。同時還需要警惕部分國家在部分高技術產業推行“去中國化”的可能。
全球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可能削弱部分國家勞動力優勢。產業鏈供應鏈由更廣泛的全球水平分工轉向區域相對集中的產業集群,加上冗余度提高和部分產業本地化,全球制造業整體成本可能上升。為了降低成本和加強協同,產業集群內各成員可能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發達國家回流企業也將利用各種智能制造技術,以彌補人力成本高的劣勢。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著力點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獨立完整、融入全球的現代工業體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表現出了強大韌性。但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結構層次不高、核心技術不強、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不安全的隱憂也顯現出來。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不僅面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不暢的短期沖擊,還要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長期挑戰。因此,要重點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調動生產要素活力和紅利。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源環境成本不斷上升,我國傳統產業鏈集群依賴的低成本優勢逐漸被削弱。由于要素流動性不足,各類要素難以高效地向先進生產力集聚,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結構布局優化、核心技術增強和抗風險能力提升。要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調動生產要素的活力和紅利,讓勞動力、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
以新發展格局為依托,強化我國產業鏈的集群優勢。產業集群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深度調整的重要方向。要圍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調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在《中國制造2025》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制訂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綱要,從產業鏈技術支撐、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體系設計、人才隊伍培養、組織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全面對接區域發展戰略,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國內產業鏈與全球產業鏈銜接,強化集群競爭優勢。
依靠核心技術突破,補齊產業鏈創新短板。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水平較美日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配套能力、高端制造裝備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核心基礎元件、產業技術基礎、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受制于人。2018年,工信部統計,我國32%的關鍵材料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為此,必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政產學研合作優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大幅度提高“工業四基”能力,加快補齊產業基礎短板。
聚焦國家戰略制高點,推進產業鏈信息化數字化轉型?!耙孕畔⒒瘞庸I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顯著特征。產業鏈現代化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要主動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構建“5G+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調耦合的數字化產業鏈體系。以“鏈主”為關鍵節點搭建系統匹配、標準統一、口徑一致的全域鏈數字化平臺,構建全域產業鏈協作系統,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整體數字化建設水平。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通影響產業鏈生產效率堵點,發揮產業鏈數據資產的治理效能。加強產業鏈信息資源協同,增強產業鏈整體韌性,提升產業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數字化應急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補斷點通堵點的財政金融配套政策
全面提升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一個綜合性任務,需要綜合施策形成合力。要圍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完善財政金融政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市場主體加快產業鏈供應鏈補斷點通堵點,協同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升級。
以強化提升產業鏈韌性為目標,發揮財稅政策引導作用。轉變以企業類型劃分政策支持對象的財稅政策制訂思路,以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戰略導向為依據,設計制訂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財稅政策支持方案。以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為依托、以產業鏈中的“鏈主”企業為重點,打好政策組合拳,統籌運用稅收優惠、研發補貼或加計扣除等財稅政策工具,鼓勵產業鏈企業圍繞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加大研發創新力度。通過適當增大折舊比例、縮短加速折舊年限或允許直接費用化處理、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等方式,引導企業提升產業鏈發展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水平。
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傾斜,優化產業鏈金融服務。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以提高授信額度、降低融資門檻、提供保險增信等方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統一推行批量化鏈式服務模式,選取重點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客戶,制定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配套形成一條覆蓋全產業鏈環節、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線,打通復工復產的資金鏈堵點。針對供應鏈融資依托核心企業、業務自償、閉合運行的特點,在業務準入、擔保增信、異地用信、貸后管理和風險計量等方面配套差異化金融政策。積極探索成立產業鏈創新研發擔?;穑瑸樯舷掠纹髽I創新提供金融保障和政策支持。
?。ㄗ髡撸褐袊斦茖W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